[e观沧海]做文艺高峰的“孺子牛”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顿时热血沸腾,因为我也算是一个“准文艺工作者”吧。 作为“准文艺工作者”,平时爱舞文弄墨,但除了感情“泛滥”、对文学有兴趣、常有表达欲之外,没有其他正儿八经的理由,所以写作时往往把精力用在对文字和句式的精雕细琢,一些作品虽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细细咀嚼,却又如嚼蜡一般,索然无味。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创作过程中,把自己作为了中心,或孤芳自赏,或闭门造车,或只图“一吐为快”,作品往往与读者不在同一个“频道”,不能产生共鸣,自己也变成只会文字游戏的“浮萍”,找不到“根”。 如果没有根,浮萍只能随波逐流。如果没有根,文艺作品就会变成一朵毫无生气的“塑料花”。文艺创作的过程告诉我们,再意气风发的文字,再婉转优美的旋律,再荡气回肠的桥段,如果失掉了根,那么都将失去生命力。 扎根人民,文艺作品才能枝繁叶茂。进行文艺创作,要从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把他们的喜怒哀乐作为创作素材,让作品能够反映人民的所思所盼,并且带着浓浓的“乡土味”。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居易的“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皮日休的“烟浪溅篷寒不睡,更将枯蚌点渔灯”,这些经典作品都源自于对百姓生活的深刻体验,契合了人民的需求,唤起了大众共同的记忆,所以才能经过历史的淬炼后成为经典,如老酒般,历久醇香,荡气回肠。 好的文艺作品还要懂得“反哺”人民。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经典作品中无不蕴含着浓浓的民生情怀,这些作者“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他们用脚精准丈量、用耳仔细倾听、用笔悉心勾勒,创作出一批批群众喜闻乐见的经典作品,奉上一道道“精神大餐”,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民文艺家,人民的“孺子牛”。 当然,现实中,个别“文艺工作者”虽然也曾致力于做“孺子牛”,但却被金钱牵住了“鼻子”,误入了歧途,文艺作品也在市场上沾染了一身的铜臭气;也有一些“名家”,仗着自己的名气,不负责任地搞创作,用新瓶装旧酒,甚至拾人牙慧,糊弄群众;还有一些附庸风雅的“伪文艺工作者”,借着手中的权力,玩书法、玩画画、玩文艺,最终把文艺玩坏。他们的“作品”虽然能够赢得一时风光,但经不起时间的打磨,经不住人民的检验。这些无根的“浮萍”向钱看、向名看、向权看,唯独不向人民看,最终,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冲刷成一堆烂泥。 “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守住根,文艺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文艺作品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市场中保持纯净,文艺工作者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始终不忘初心。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并不需要多么的天赋异禀,不需要多么的气宇轩昂,也不需要多么的锦心绣口,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炽热的心,始终能够感知民生的温度。所以,俯下身子,踏实的做一头“孺子牛”吧,深耕华夏沃土,努力创作出更多真正属于人民的作品,那么,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必然有你垒土一筐。 |
关键词:文艺,高峰,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