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文艺高峰需要什么样的基因?
现实中还是冬天,却也是文艺的春天。 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事关文艺发展繁荣的盛事和大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悉数出席,足见党和国家对文艺工作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4点希望,更是鼓舞人心!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如今,我们前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自然也需要有伟大的作品来讴歌这个时代、见证这个时代、鼓舞这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如是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这既是一种客观期待,实则也是现实要求。 不过,伟大的作品不会凭空而来,文艺高峰也不能轻易筑就。要让伟大的作品集中涌现,要让文艺创作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要“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的骨子里,还需要有一颗中国心,还需要浸润民族魂。 有坚定的中国心,才能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歌唱。生长在伟大的中国,经历着时代的变迁,文艺工作者最能敏锐地感知中国的伟大与不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艺创作,作品才能反映时代、温暖人心。如果文艺工作者缺少对祖国的热爱,生在中国却不认同甚至诋毁中国,吃着中国饭却只觉得外国的月亮圆,就不可能去追随人民的脚步,就不可能为人民进行创作,自然也就不会打动人民。搞不清楚为谁演、为谁唱、为谁写,这样的作品是缥缈无根的,自然不会精彩和出彩,更不会传播和不朽。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业史》《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不朽,就是因为感知到了时代的温度和脉搏,就是因为把时代和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了笔下。“为时而著”,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如果没有一颗中国心,对中国的发展置若罔闻,也就没有“为时而著”之心,更不可能有“为时而著”之“文”。热爱中国、感知中国、鼓舞中国,创作才能倾听到时代的足音,呼吸到时代的空气,把握到时代的脉搏,作品才是真正为时代书写、为人民歌唱! 所谓要浸润民族魂,就是要把中国故事,打造成世界主题。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如果我们缺乏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不从中华文化中萃取素材,总是盲目地想要去讲世界故事,总要想让其他文化替代中国文化,这样的创作也就没有了根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抛弃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抛弃了我们的根和魂,这样的作品感动不了中国人民,更不可能去打动世界。 增强文化自信,用心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守着宝贵的文艺创作资源,我们绝不能做盲目的“搬运工”,一味地想着把别人的价值观和故事“拿来”,也绝不能有好素材却没有工匠精神,把好故事讲得“一塌糊涂”。用心用情讲中国故事,创造创新不脱离中国的文化,创作应和着时代和人民,这样的作品才能引领社会风尚,才能被世界所接受和认同。 当下,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作品,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作品,在这个最美好的、充满希望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就是要用中国心和民族魂筑就文艺高峰,这是对这个伟大时代的反映和回馈,这是对自己和艺术的负责和虔诚! |
关键词:文艺,高峰,中华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