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流汇海,聚沙成塔——学习践行塞罕坝精神实现绿色中国梦
从茫茫荒原到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半个多世纪的生态变迁史,是中国林业战线艰苦创业的真实写照,是共和国几代人矢志不移构筑生态中国梦的生动缩影。“塞罕坝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精神、构筑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丰富、完善、发展了半个多世纪难能可贵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活的“精神范本”; ——集中浓缩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塞罕坝精神”,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用“中国气魄”筑“百年绿梦”建设“美丽中国”的“塞罕坝精神”,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奋斗、构筑伟大中国梦的一面鲜红的旗帜。 塞罕坝三代人用青春、汗水和血肉之躯,造就了百万亩人工林海,谱就了一曲史无前例、可歌可泣、催人泪下的创业华章,也凝结成为艰苦奋斗、爱国敬业、科学务实、争创一流、坚韧不拔、善做善成、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塞罕坝精神”。 从一棵树长成一片森林,成长的不仅是满眼的绿色,更是精神的高度、文明的高度! 正如扎根在昔日木兰围场的112万亩人工林海一样,它所孕育的以艰苦奋斗为底色、极具时代内涵的“塞罕坝精神”也在围场大地生根、发芽、成长。 这个承德最北部的坝上圣地,一直在为守护京津冀的蓝天努力付出。一棵树苗,一生相托;万倾林海,代代传承,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塞罕坝人的承诺,也是塞罕坝人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 塞罕坝不仅阻止了浑善达克沙漠南移,也实现了为首都防风沙、保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群众拓财源。 今天的塞罕坝以其风光荣当华北地区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区。浩瀚林海,无边草原,清澈溪流,遍野鲜花,珍稀禽兽,蓝天白云,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构成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夏季旅游、度假、避暑,观云海、日出、彩虹、日落余辉,秋季摄影、写生、赏白桦、红叶,冬季狩猎、滑雪,看雾淞、冰花,四季风景如画。 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网友也通过网页微信、论坛、微博等方式,热议塞罕坝精神。网友“@赴汤蹈火的老兵”在自己的微博中说,塞罕坝50多年前曾是一片荒漠。1962年,为阻挡呈扇形包围北京的沙漠,林业部决定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从18个省市调集来精兵强将组成的369人的开荒队进驻塞罕坝,拉开了与自然抗争的序幕。这里平均海拨1500米,最低气温零下43度。经过一代创业者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躬耕不息,硬是在一片荒漠上创造了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打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森林,被举为“水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塞罕坝几代人将昔日的塞外风沙源地建成了保护首都北京的绿色生态屏障,是一项伟大的壮举,令人钦佩,也令人感动,我们应有所行动,爱绿、植绿、护绿,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生活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携起手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那坚守奋斗,在恪尽职守中谋求发展;那无悔选择,用青春成就绿色梦想;那勇于担当,做新时代塞罕坝人;那无私奉献,用真情挚爱呵护绿色园;塞罕坝的先进事迹,深深的震撼着我们。54年如一日,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三代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奉献,只为履行“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只为追寻那个“让荒原变林海”的伟大梦想。如今,那一道道矗立于荒原之上的绿色长城,那一片片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便是几代建设者用激情、智慧与汗水谱写出的最美的创业华章。在塞罕坝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所焕发出的永不退色的光辉。 学习塞罕坝精神,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要及时,通过多渠道学习,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实质,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伟大塞罕坝精神。 涓流汇海,聚沙成塔,我们所期待的绿色中国梦、富强中国梦强劲有力的步伐,来自我们每一份子的共同努力,认真学习践行塞罕坝精神:只有一代代中国人一点一滴地干,一分一毫地攒,一砖一瓦地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汇聚起中国大地上波澜壮阔的梦想起航! |
关键词:塞罕坝精神,绿色,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