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中国文艺如何参与国际竞争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诸如此类,都具有高屋建瓴的战略意义,给中国文艺提出了积极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的新要求、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将文艺纳入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与当下中国政治、经济一样,已置身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艺很难关起门来独自发展。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语境,意味着欲提振国际影响,必须首先具有世界视野与胸襟。我们迫切需要在内容的关联性方面,充分考虑接受群体的实际。换句话说,中国文艺应当体现出与世人共冷暖、同休戚的人类关怀。 具体来讲,中国文艺不仅需要讲述中国故事,展现时代风貌,追溯历史传统,关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而且应当对世界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和现象积极发声,深入思考、设法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发展瓶颈、现实困境。特别是,需要从中国与世界相融的肯綮处,提炼、思考“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在世界发展中的重要价值,从而为后发国家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思路。如此,当中国文艺与当下、世界存在尽可能多的相关性时,便会自然地赢得全球关注和赞赏。 另外,对于文学艺术来说,还需从灵魂深处形成内在的关联互动,即以人文的精神情怀,去检视、关注那些被社会发展、工具理性抛出了正常轨道的特殊个体。这是当下中国文艺参与国际竞争的要害所在。中国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经历了剧烈的现代性转型,经历了物质与精神的撕裂与阵痛。当下的中国文艺,完全可以从人性深度上,提供丰富的、补充世界文明宝库的优秀作品。但能否获得国际影响力,则与如何参与国际交流与竞争密切相关。 个人认为,中国文艺参与国际竞争,始终离不开跨文化与文化消费的两种语境。因接受对象属于其他国家文化圈层,故而是跨文化活动;因这种接受处于日常的伴随状态,故而是文化消费活动。优秀的中国文艺作品,作为精神价值的创造,自然具备了厚重的真情实感、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哲学底蕴。但在这种特殊的双重语境下,还需要一种成熟的主流文化。 一方面,由于是针对境外接受群体的跨文化活动,文艺作品自然成为代表中国的文化符号,应当具备积极的价值引导,展示人性的正能量;另一方面,作为文化消费活动,文艺作品应当具备必要的审美价值、消费趣味。这样一来,大众、精英、主流意识形态等三元文化的传统界限已经模糊,当下社会的主流文化其实是三者的融合。但是,一种成熟的主流文化,无疑应当以反思性的精英文化作为超越的理性价值,在文化消费中获得“数量最大”的接受群体。这样,既能赢得经济收益,形成良性的再生产循环,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体现并维护了国家意志。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种文化的优质是否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形成结构完善、功能成熟的主流文化,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当下的中国文艺,特别需要优质资源整合后的主流文化,从而转变精英/艺术、大众/商业、政治/主旋律各自为阵的现状。在这方面,电影领域表现得最为迫切。事实上,当下的中国电影,仍然处于粗放式发展阶段。商业电影疏离文化功能,在“娱乐至上”中“快消费”“速死亡”;而艺术电影因缺乏必要的消费趣味,难以进入影院,票房堪忧。这从根本上讲,是成熟的主流文化缺席所致。 概言之,在媒介发达、文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文学艺术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对象,而且是具有重要的产业属性、携带丰富认知信息的传播媒介。它们在世界范围内参与文化消费,在审美想象中建构一个国家的自我形象。因此,当下中国文艺首先需要直面现实、面向世界,以最大的概括力、相关性,提炼出最具中国经验的情感结构与思想意识,敏锐地揭示当下中国、世界的历史与未来;其次,必须发挥艺术媒介的审美功能,用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慎密的叙事思维、优美的情感魅力,来为受众提供充分的审美愉悦;最后,作为认知媒介,在现代性反思、后发现代性国家的价值迷惘等全球性议题中,应当表现出思想的现代性、精神的现代性,建构理性的国家身份与正面的国家形象,从而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和发挥更大的吸引力、竞争力。(陈林侠) |
关键词:文艺,国际竞争,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