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歌手为啥就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期盼已久的诺贝尔文学奖终于解开谜底,获奖者不是呼声甚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亦非博彩公司看好的文学大伽,而是被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美国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拿走,真可谓爆了个不小的冷门,而这也创造了诺贝尔文学奖史上的传奇,首次出现歌手荣膺桂冠。 但仔细来看,鲍勃·迪伦获奖并非冷门。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者诺贝尔临终之前留有遗言:对文学思想有启发引导作用的人均可以获奖。这也就是说,只要能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谁都可以获奖。鲍勃·迪伦获奖,瑞典文学院给他的评价是:在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形式。并且把75岁的他比作荷马一样“最伟大的在世诗人”,甚至赞美他的作品为“献给耳朵的诗篇”。从主办方的赞美之情来看,今年的歌手夺魁也算得上名符其实了。 文学作为人类感情的寄托与抒发,是与生俱来的情感,谁都可以用最熟悉的母语表达出真善美的情愫。拿中国一些著名的作家来说,路遥出身贫苦,陈忠实只是个农民,但这些并不等于他们不能用熟悉的语言表达出最诚挚的情感,事实上,正是因为经历的苦涩,才让作品更加真挚与灵秀。然而,当时的情况是,路遥和陈忠实都因为出身微末历经曲折才走上荣誉殿堂。当然这二位大师也算幸运,最终获得成功。 诺奖评选的不同之处,在于不看作者其他元素,只要被专业人士提名均可参评。这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筛选范围,避免了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让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出现在公众视野。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诺贝尔奖难以被外界猜中了。毕竟,只有专业人士鉴定专业领域才能给予中肯的评价,才能让优秀作品得以浮出水面。相比之下,当下某些文艺奖项评奖屡屡被猜到获奖名单,是因为公众总是喜欢用身份、职称、名气、职务、年龄、资历等因素来权衡,还有团体机构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如果某位耕耘已久的艺术家,创作半生,却时常与领域内重要大奖擦肩而过,众人就会为该艺术家打抱不平,认为这次评奖应顾及他(她)的心理感受,无论从哪点出发,都应该让艺术家圆梦。 评奖的结果正中公众下怀,事先猜测均被一一验证,这说明,那些所谓平民视角正是利益分配的核心因素,而唯一丢失的,则是作品本身带来的艺术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异常严肃,由五人组成文学奖评委会,专门负责整理和推荐获奖者,最终得出一个五人候选名单交由所有院士投票。评委会每三年换届一次,可以无限期连任。不要认为当了评委就风光无限,在诺奖评选过程中,评委会成员的任务最为繁重,他们每人要读五个候选者各自五部作品。一个夏天,他们不但至少要读25部作品,还要为每个人撰写10页左右的评估报告,提出推荐或者不推荐的理由。由此可见,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奖环节极其严格,评委们执着于这份苦差事,也只是出于对艺术真理的坚定信仰。 “成为评委会成员并不意味着权力,反而意味着很多时间的投入,因为你要花非常多的时间读书。”评委会前主席谢尔·埃斯普马克的话说出了评委们的严肃姿态,也道出了评奖机制的理念伟大。所以,任何人获奖都是合情合理。事实上,诺贝尔文学奖也曾三次颁发给哲学家,一次颁发给历史学家,一次颁发给政治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就因为出色的演讲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而这一次,美国歌手的获奖只不过再次证明了诺奖颁发给什么人,完全是委员会对奖项创始人遗言的遵从。 诺奖的评选程序,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启发:文艺作品评奖,也应该从艺术价值上衡量,而非杂糅其他非艺术元素。惟有如此,获奖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双重检验,才能证明奖项的权威性与重要性。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任何区域都被青睐和认可的原因。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只是彰显诺奖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评选规则。只要水平达到就可以获得,并不在意获奖者的身份是什么。用通俗的中国话来讲,就是英雄不问出处。所以,民谣歌手获得诺奖一点儿也不奇怪。如果下届或者以后,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说相声的、跳舞的、唱戏的,也都十分正常。 |
关键词:歌手,诺贝尔文学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