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号贩子,需要的不仅是谴责
连日来,京华时报记者探访了北京部分三甲医院、综合医院、二级医院等发现,多家医院持续出现建档难。为挂产科号,不少人拿着小板凳熬夜排队,仍没有抢到号源;不少北京孕妇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去河北的医院生产。与此同时,在今年北京出重拳严打号贩子的背景之下,不少热门妇产医院仍有号贩子活动,甚至开出了上万元的建档费用。 公民身体健康是社会和谐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每个人都应该有公平的就医机会,医疗改革一直是政府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近些年来,医院“号贩子”事件屡屡发生,随着政策的变革,生产大军的倍增,“号贩子”又将作案目标集中到了妇产科。医院本身具备公益性质,是为大家服务的便利场所,在这些害群之马的影响下,其身价大跌,其性质跑偏、走味。 “号贩子”猖獗造成的不仅仅是对医院的负面影响,还挑战了公民在获得医疗服务上的公平权利,既有悖市场的公平法则,又与法律准则冲突,事实上是市场与法治的共同大敌。不知道那些可恶的号贩子会不会深受良心的拷问,但至少是饱受了社会的谴责和公众的批判。然而,在谴责和批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么多的“号贩子”事件原因何在?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号贩子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有一则广告说的好,“没有买卖就没有市场”,公民的侥幸心理何尝不是滋生“号贩子”恶念的土壤;不难发现,医院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是“号贩子”有机可乘的入洞口;从根本上来说,优质医疗资源的过度集中和相对稀缺,是“号贩子”衍生的病灶。 要减少“号贩子”事件,健全相关制度是关键。就这一点而言,打击号贩子,建立公平就医秩序是宗旨。可以针对早已暴露出的号源管理和挂号制度设计方面存在诸多疏漏等,采取完善挂号制度,健全处罚条例等措施,让公民科学就医,有序看病,号贩子将无所遁形。 另外,深化医疗改革是消灭“号贩子”事件的根本。“号贩子”事件归根结底是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产物,当前改革的重点是应该放在改变目前的优质资源过度集中的状况,形成医疗资源均质化供给,这样的话,号贩子将无从下手。 同时,还要注重改变公民的观念意识。在医疗资源总体供小于求的背景下,需要引导公民建立理性的看病需求,比如正确对待专家号、非专家号,降低其对知名医院的夸张追逐,从而压缩号贩子的生存空间。 关注“号贩子”事件,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之责,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我们在谴责之余,更多的应该是伸出正义之手,为打击和治理号贩子,尽一份绵薄之力,共同迎接医改灿烂明媚的明天。(辛楠) |
关键词:号贩子,猖獗,医疗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