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丨⑥一位44岁党龄的老支书
暴雨已经过去十多天了,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仍如噩梦般在眼前徘徊,而灾后重建的脚步早已经日夜兼程。 作为峰峰矿区义井镇的一名宣传人员,虽然不能像忙碌在第一线的勇士那样挥洒汗水,但是每天的工作量也不算少,总觉得有太多值得记录、值得报道的人。我深深地感到,经历一次灾难,对身边的人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们虽然有的幽默有的寡言,但在危急时刻,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踏实勇敢。 长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挤出时间写一篇日记了,我想让自己记住每一个像他那样的人。 还得从我雨后去三河底村说起。因为灾后的一系列工作需要及时跟进,清理河道、抢修道路桥梁、安抚群众,所有的工作都必须迅速有序地开展。在忙碌的现场,有一个个头不高、皮肤黝黑,说话不多的老头儿,他就是三河底村支部书记李树勇。 已经66岁的他,在连续高强度工作中显得有些疲惫,经年累月劳动带来的黝黑皮肤透露着勤劳踏实的本色。他平时说话很少,但双手从不停歇,在灾后重建的时间里,白发更增添了许多。 我问他村庄的损失和工作安排,他不无痛心地说,一场暴雨房屋倒塌30间,道路损毁140米,田地绝收80多亩,桥也断了,这对于一个小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我知道他心里在不停地盘算着接下来怎么办,于是我决定留下来,记录这个老书记忙碌的一天。 赈灾物资到了,他小小个头儿腿脚却很灵便,一箱一箱地卸,一趟一趟地搬,清点完毕后第一时间通知村民来大队领取。那天温度大概有三十六七度,闷热潮湿的空气似乎快要凝固了。他汗水直流却几乎没有察觉,满头的白发发尖都挂着透明的汗珠。身边堆了那么多刚卸下来的矿泉水,他没舍得拧开一瓶,转身去屋里拿来水瓶子咕咚咕咚地喝了起来。他说,这是村民的安心粮,群众看到这些物资心里就有了底。他们安心,工作就好开展了。话语虽然朴实,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他利用村里的广播动员村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地道的义井方言,偶尔蹦出来几个我还不能完全听懂的词汇,“自家的墙、自家的堰先动手修起来,门口、过道先自己清理出来”。声音还在村子上空飘荡,人却已经穿梭在街头巷尾核查损失、排查隐患了。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嘴上不说什么,但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也许这就是对老书记最大的支持和安慰吧。 个人的个人干,集体的集体干。李树勇带领村里双委找来了钩机、铲车抓紧清理和重建。清理河道淤泥、核算修路修桥成本、消杀防疫、净化村庄,一项项工作排得满满当当,一天24小时似乎都不够用。他的裤腿从撸起来一天也没有放下来过,衣服一天也没有干过,嗓子都哑了。他蹲下来,用已经变了色的白背心抹了抹脸上的汗水。我傻傻地问:“您老年纪大了还这么拼,会不会太累啊?”他笑着说:“我不觉得自己老啊,为自己村子干点儿事说什么累呀,我现在浑身都是劲儿呢!”我真诚地把手里的矿泉水递给了这位可敬的老人。 活多,带头干;活累,抢着干。泥巴裹着裤腿,汗水浸湿衣背。当我不停地提问的时候,他甚至露出了一丝羞涩,显得有点儿可爱。他说不觉得自己做得有多么伟大,一切都是应该做的。“应该”是这位有44年党龄的老党员的本色。 他总是顾不上跟我说话,一会儿看清理进度,一会儿嘱咐防疫消毒,转身就又投身到酷暑中去,像极了一位战士! 就写到这里吧。虽然灾情严重,但我们身边有这些人在,就让人觉得温暖且有希望。现在重建工作依然很忙很累,我却庆幸自己记录下了这里的人和事儿。对我而言,这也是“应该”的。 |
关键词:心路,老支书,灾后重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