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之我见
●储瑞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驾齐驱,把“四个自信”作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根本遵循和重要基础,令人耳目一新。他并且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一个民族,有没有文化自信,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这个民族有没有意志、有没有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人,有没有文化自信,同样非常重要,它决定了这个人有没有资格、有没有资本自立于芸芸众生和这个世界。文化自信与人格息息相关,而且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个没有文化自信的人,也就没有独立的有价值的人格和精神追求。 所谓“文化”,当然也指识文断字和各种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但更是指塑造人格、灵魂、道德。仅就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说,其中的精粹,千百年来塑造了多少志士仁人的心灵,使得他们一步一步攀登上人格的高峰。比如孔夫子的“三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同朋友往来是否真诚?给别人传授东西有没有好好准备?)(《论语•学而》)比如孟子的“三不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比如《后汉书•杨秉传》中的“三不惑”: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比如唐代皇帝李世民的“三鉴”:以铜为鉴,可以整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还比如《左传》中的那个著名的“三立”“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等等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汗牛充栋,不计其数。我们怎么能不“自信”?有什么理由不“自信”?自信,就要相信;自信,就要服从;自信,就要贯彻到自己的工作、事业、生活、思想、生命之中。 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讲话中引述了包括孟子的“三不能”在内的许多古代名言。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提出: “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其中就说到“三不朽”。而“立德”为先为重,则是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的思想。 我们今天说某某人有没有文化,已经远远不是认不认识汉字的意思了,而是主要指道德、德行。“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从来是以修养、提高人的道德精神为根本原则的,其所产生的力量不可限量,这样的“文化现象”世间少有,所以我们足以“自信”;我们凭借了这样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美德,创造的古老历史和辉煌今日为世界所公认和折服,所以我们足以“自信”;中国共产党承继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并且发扬光大,近百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伟大成果,使得中华民族堂堂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我们足以“自信”;发扬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和精神,我们每一个中国公民就有了更加扎实的精神底蕴、底气,我们就更加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所以我们足以“自信”! |
关键词:文化自信,七一,重要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