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走出妖魔化误区 “大学生抑郁症”亟待正视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7-07 08:12:4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7月,成千上万的大学毕业生即将奋身投入新角色,在离别的喧闹声中,有这么一群人站在角落一直沉默,这是高校中不断增多的抑郁症患者,他们正经受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痛苦、孤独与隔离。写完毕业论文,找份像样的工作,对此刻的他们来说,着实艰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京一所著名重点大学有40人被确诊为抑郁症,约占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访问量的两成。智识高、求胜心强的大学生,已然成为抑郁症高发人群。

  大学生的抑郁症问题日益严重

  没有被足够重视

  令人忧虑的是,据报道,对于抑郁症,不管是患者本人还是社会舆论,都对这一心理疾病,存在偏见,很多患者,不愿意把自己的病症示人,能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或者医院心理门诊求助、求医的抑郁症患者,通常问题还不太严重,那些不愿意求助、求医的,才更值得关注。如何像对待生理疾病一样正视心理问题,这是学校心理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据心理咨询专家介绍,“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但是有些同学甚至父母都会有病耻感,有意避免交流,有的孩子到了重度,甚至拒绝看医生。”不得不说,出现这种状况与我国对学生和社会的心理教育、普及力度不够有关。虽然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关调查就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有超过10%(有的调查显示达到20%)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学生心理问题与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情感问题有密切关系,但是,对于心理教育,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存在思想和品德问题的偏见

  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到今天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将其视为学生的思想问题和道德问题——所谓思想问题,就是学生不积极向上,意志薄弱、不坚强,当学生面对困难,表现得萎靡不振,焦虑紧张时,就会被视为思想不坚强,不敢面对困难和挑战,“脑子有毛病”;所谓道德问题,就是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同宿舍关系不和谐,会被指责为自私、个人中心。而其实,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心理问题,不能采取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的方式进行疏导,思想灌输和道德说教的结果,非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结”,反而还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当学生面对学业压力,长期失眠时,假如他把这种情况告诉他人,在一个缺乏对心理问题正确认知的环境中,当事人很担心这说不定会遭遇能力不强、“遇到这么一点困难,就这样的”的不解与偏见,于是就表现出自己没事人一样,却独自承担痛苦、折磨,直到无法扛下去,而可能走极端。

  与社会舆论对“好学生”的评价有关

  经常,学校和家庭对好学生的定义,是“听话”、“懂事”、“积极”、“坚强”,所以,有的学生为了给老师、家人“好学生”的形象,就把内心的痛苦、苦闷掩盖起来,装出很坚强。而每个人其实都有脆弱的一面,人也是很复杂的,不是简单的“好坏”可以评定,一个“好学生”,不是十全十美,也有喜怒哀乐,做一件事,可能成功也会有失败。因此,不能给学生戴上“好学生”的枷锁,而应该教育引导他们做真性情的自己,有困惑、焦虑应说出来,有愤怒、不满,应表达出来,要懂得排解负面情绪。做最好的自己,是每个学生要走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而不是做别人眼中最好的自己,违背自己的意愿,不堪重负。

  正视抑郁症,是治疗第一步

  走出标签化误区

  和一些名人一样,大多数大学生抑郁症患者都有过“人前坚强,人后沮丧”的挣扎。他们大多擅长印象管理,在台前是阳光的正常人,在幕后却独自承受抑郁症带来的煎熬。走出抑郁症的阴影,不仅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外部支持。

  这是一个尴尬的现实——公众对抑郁症的基本知识和诊疗不甚了了,多数人对抑郁症一知半解,而一些蜻蜓点水、断章取义的“浅阅读”,导致抑郁症被标签化、污名化。大学校园里患抑郁症的学生人数在增加,有些大学生以及他们父母却往往存在“病耻感”,刻意避免与老师、同学交流,甚至不愿意求医问药。

  摘掉“有色眼镜”

  长期以来,过于重视物质生活和知识学习,却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让一些大学生的压力和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面对“大学生抑郁症”,有些父母难以接受,他们非但没有给子女提供应有的陪伴、慰藉与帮助,反而指责批评子女“想不开”“意志力不够坚强”,甚至打骂孩子,这样的态度让大学生在抑郁症的泥沼里越陷越深。就此而言,摘掉“有色眼镜”,正视抑郁症,是治疗抑郁症关键的第一步。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在他看来,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患。寻求专业机构的心理辅导和医疗服务也好,家人朋友给予陪伴和守护也罢,在对抗抑郁症的道路上,患者不能“一个人去战斗”,而是需要更多爱与关怀。

  减少大学生抑郁不妨定期心理体检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对精神健康的重视和关注一直远远滞后于身体健康。许多学生在心理和精神健康上已经出现问题了,却没有引起重视。不少大学生自我要求高,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成为这些学生的患病原因。而中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容易被忽视。一般家长都认为孩子不可能有压力,但是,专家表示,孩子的压力往往比大人还大。大人出现心理压力,还可以通过吃饭、唱K、看电影等方式来舒缓,而小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如果有压力没能及时纾解,日积月累就会成为精神疾病。再加上,精神科医生严重不足,据统计,目前我国仅有精神科医师2万多名,与数量庞大的患者形成鲜明对比。

  其实,许多心理疾病如果提前干预和治疗,效果都比较好。现在很多人每年都会定期体检,以防患于未然。对于心理健康,不妨也定期检查。现在不少单位的入职体检,都增加了心理测试的项目。在大学生入学时,给学生们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检测,可能对于减少抑郁症的发生,也有好处。

  (据北京青年报、京华时报、广州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大学生,抑郁症,心理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