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修鞋摊”也是一种大学精神
近期,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要求几个小商铺搬迁出校园的消息,迅速刷爆了中大学子的朋友圈。中大一些学生听闻消息之后,通过各种渠道向学校表达难舍之情。他们认为,校方此举不仅影响了师生们的便捷生活,对在校已经二三十年的摊主来说,更是可能影响其生计来源。(6月1日澎湃新闻网) 几名修鞋匠,在高校摆摊二三十年,他们用一双巧手,修补了大学生残缺的生活,温暖了孩子们在求学道路上艰难前行的双脚。因此,高校欲清除修鞋摊等服务点,才会令众多学生感到不适和难舍。虽然学校做法欠妥,但也并非一无是处。毕竟,在校园内随地摆摊,多少也会给校园公共环境造成不利影响;而“建设宜教宜学的校园环境”,也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要求。但在笔者看来,高校清除修鞋摊,是对校园环境和秩序管理的一种焦虑,更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排斥。 事实上,受城乡二元分割的限制,包括高校在内的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傲慢与偏见”依然存在,即便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都做到自尊自爱,也未必能够得到认同。外来务工人员离开家乡来到城市,不断融入校园文化,却难以真正融入。他们的处境和生活状态,需要深入的了解和尊重。比如,高校清除修鞋摊,表明高校与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存在情感隔阂,需要双方进行相互交流和沟通。 修鞋匠在高校摆摊,除了生计之外,还有一份对高校的美好憧憬,是一种经营活动,更是一种温馨服务。如果高校能这样看问题,也许就能理解和接纳他们。特别是,修鞋匠用心为师生服务,付出了辛劳和汗水,在艰苦环境中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理应得到高校的尊重和包容。另一方面,修鞋匠也应多注意细节,做到文明经营,进店经营,礼让师生,尊重高校善意的管理。只有双方的包容和理解,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矛盾和误解。 可见,善待修鞋摊,也是一种大学精神。开放的校园,才是最美的。高校属于本校师生,也属于所在的城市,更属于每个公民。任何时候,自我封闭都是解决问题最坏的办法,高校管理者不妨以自己的真诚和宽容,去善待像修鞋匠一样的务工者,改变他们乱丢垃圾、占道经营等不文明的习惯。一个开放的高校,只会让人更尊敬。打开校门,让高校融入城市,与城市一起进步成长,也许若干年后,进城务工人员在高校摆摊,不但不会成为高校的烦恼,还会成为高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张西流) |
关键词:修鞋摊,大学精神,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