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甩掉“包袱”思维 儿童福利制度亟待完善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6-02 08:38:2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5月30日,《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6)》发布。报告指出,2015年6月以来,我国儿童福利取得了多方面重大进展,尤其在对留守、重病、残疾、贫困等困境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津贴保障方面进展突出。但是,我国儿童福利制度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护型现代儿童福利体系。

  儿童福利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少年儿童的权益保障和福利改善,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儿童福利制度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现状的问题越发突出。以儿童医疗为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每1万名0至14岁儿童平均仅享有5个儿科医生,2010年至2014年我国儿科医生总量减少了约0.3万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儿科医生总量不足的问题会愈发突出。同样面临考验的,还有基层儿童福利服务支撑系统。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仅有345个,显然难以满足特殊困境儿童的现实需求。

  儿童福利制度何以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许多地方把儿童福利当成经济发展的“包袱”,认为在儿童福利等社会保障上投入多了,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就会减少,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儿童福利制度建设亟待加强

  须甩掉“包袱”思维

  事实上,完善的儿童福利制度不仅不是包袱,反而会为经济发展增添内生动力。以农村地区学生的营养午餐制度为例,政府购买学生午餐服务能带动一定数量的餐饮公司和配套企业,进而增加税收、拉动就业。况且孩子是家庭的希望,一个孩子出现问题,一个家庭都很难保持正常的工作状态,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可见,在儿童福利上加大投入、做好服务,不仅不是经济发展的“包袱”,反而是转型升级的契机。甩掉“包袱”思维,才能让儿童福利制度不断完善、发展,要加快建立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护型现代儿童福利体系,持续增加社会的向心力。

  需有效提升执行力

  从出台政策,到兑现成儿童福利,中间还隔着不小的障碍。首先,各项儿童福利散见于不同领域,牵涉到不同部门,如何做到不漏项,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有待各部门做好配合,进行政策链接。

  其次,执行政策比出台政策更难,比如留守儿童问题,不仅牵涉到儿童,还与劳动力市场和人口流动性密切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针对儿童医疗的改革,更离不开医改的大环境,医改的共性难题,将成为儿童医改的掣肘。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福利政策当然越丰富越好,涵盖面越广越好,但在儿童社会问题仍然多发的当前,又必须有所侧重。要想做到这一点,既离不开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更离不开强有力的执行力。

  完善儿童福利制度重在雪中送炭

  首先,加大农村儿童关爱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村儿童在求学、就医、娱乐等多方面均明显落后于城市儿童,因此,建立保护型现代儿童福利体系应给予农村儿童更多关爱。

  另外,由于广大农村相对闭塞,救助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儿童一旦遭遇白血病等重大疾病,家庭往往无能为力,而社会救助又难以跟上,常常酿成人间悲剧。因此,健全儿童大病救助机制,为极重病儿童进行托底保障,让广大儿童尤其是农村儿童看病不再有后顾之忧已是当务之急。

  其次,完善儿童福利制度还应与时俱进,轻“物质”、重“精神”。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眼下,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广大儿童的“物质”待遇都有质的飞跃,但“精神”问题却常常被人忽视,这对儿童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从这些不时见诸媒体的新闻中,我们不难发现,本该清澈透明的童心世界,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下却“精神”问题多多。作为成年人,需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做孩子们的“知心姐姐”;作为政府,则应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机制,发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关工委等群团组织,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志愿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及时、有效地为孩子们纾解心结,促其健康成长。

  保障儿童福利也要讲究“木桶理论”

  要做好城市儿童福利保障,更要做好乡村儿童福利保障。城市儿童由于身处城市,受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媒体的关注度高,且身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大病救助、还是生活与人身权利保障等,容易处于舆论中心,本应享受的福利也容易实现。而乡村儿童身在草野,且呈现散居状态,最容易忽略在儿童福利保障范围之外。特别是那些流落在学校之外的乡村儿童。

  要保护好儿童群体,更要保护好每一个个体。在总结儿童福利成绩时,每个地方几乎都会拿出一堆百分比之类的数据,表示救助了多少儿童,建立了多少支队伍,保障了多少人的权利。但事实上,对于儿童而言,“每个人都不应该是一座孤岛”,我们要既关注群体,更关注每一个儿童,做到精准关爱儿童个体,为儿童提供更为精确的福利保障。一个个体出了问题,足以影响公众对整个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评判。

  著名的“木桶定律”说,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狭义的儿童福利建设、乡村儿童福利保障、精准关爱每一个儿童个体,就相当于儿童福利制度中的那块短板,任何一个短板出了问题,足以影响公众对整个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评判。当这些短板得以弥补,儿童福利就容易让人“看得见,摸得着”。

  (据燕赵晚报、经济日报、武汉晚报、红网等综合)

关键词:儿童福利,救助,经济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