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之花盛开 “文明用语特价菜”用心良苦
导语:学生在食堂打饭时,若使用文明用语,一份原价6元的午餐,只需要3元就可以买到。5月以来,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后勤集团在食堂贴出通知,只要学生就餐时使用“您好”“请”“谢谢”“您辛苦了”等文明用语,就可以享受特价菜肴。 “文明用语特价菜”富有创意 毋庸讳言,现在不少大学生的文明修养有些缺失,待人接物相当的生硬和生冷。具体到食堂打饭买菜上,某些大学生傲气十足,面对食堂里的服务人员,别说使用文明用语,有时就是颐指气使甚至出言不逊,更有甚者还会与食堂人员发生冲突。在他们看来,这些食堂人员就是来为师生服务的,我花钱买饭菜,买的就是一种服务,食堂人员尽心尽职完全应该,用不着对他们客气。其实,这种想法很不对。人格面前人人平等,食堂人员并不低人一等,大学校园的有序运转,他们不可或缺。 人与人之间,需要最起码的尊重,见面时多使用文明用语,恰恰是一种尊重。大学生作为高知一族,理应成为待人接物的文明楷模。 校园处处皆教育。其实,食堂并非单纯的打饭买菜的地方,也担负着一定的育人功能。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通过推出特价菜肴的方式,倡导和鼓励学生使用文明用语,此举应该能为大学生所接受和喜欢。 “特价菜”莫让文明教育打折 不一定能换来学生对劳动者的由衷敬意 推行“文明用语特价菜”,真的能达到我们的愿望和目的,让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养成礼貌待人、尊重劳动者的好习惯吗?学生说句“您好”“谢谢”,菜价立减,6元钱的午餐只要3元钱就可以买到,会不会助长学生的道德功利心?由学生口中说出的文明用语,真的是发自学生内心、对食堂阿姨的由衷尊重吗?会不会出现学生的文明用语言不由衷,只是为了讨好食堂阿姨,得到特价菜?“文明用语特价菜”,真的能换来学生对食堂阿姨的尊重,换来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由衷敬意吗? 所谓文明用语,当属于道德的范畴,而道德是自律,主要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的力量来维持,规范、约束、指导、调节个人行为。如果道德为利益所收买,还是原来的道德吗?还是我们渴望和需要的道德吗?笔者认为,学校希望学生在食堂用餐时使用文明用语,尊重食堂阿姨的劳动,只能正面教育、公开倡导,却不能用金钱、利益去收买。因为金钱、利益刺激下的文明礼貌不是真正的文明礼貌,不可能引导学生对劳动者的由衷尊重。 容易形成功利化的不利引导 大学是象牙塔,也是个小社会。大学教育并不只是口头呼吁,在学生真正踏入社会之前,校方的一些措施难免会对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校方这种以物易物的交换模式同时将文明与金钱挂钩,混杂了文明教育与金钱观教育,容易对学生形成一种功利化的不利引导。 鲁迅先生曾说:“语言有三美:意美在感心,音美在感观,形美在感目。”文明用语对应的“意美”应该在于“语”由心生,让学生从心底里对食堂工作的阿姨们表示尊重和感谢,语言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然而,“文明用语特价菜”的推行把所有学生统一归为一类,模糊了表面敷衍与内心尊重的界限,把文明用语也变得更加肤浅和冷漠。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当代的大学从不缺少学术研究和优秀人才,却缺失真正有效力的文明教育。大学的文明教育不应止步于“填鸭式”和手把手教的教育模式,而在于由内而外地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 特价菜背后的正面引导价值与社会警示效应不容忽视 不容否认,在当下功利而物质的社会氛围中,涉事校方把推出特价菜品当成一种拯救文明的手段与捷径,其中隐藏的投机心理自然不值得提倡,但背后所体现出的对文明的渴盼与坚守却初心可鉴、实属难得。学校注重学生的德育培养,教育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但需注意方式方法。原因就在于,文明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系统工程,区区几道半价菜肴的诱惑力毕竟有限。同时,文明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自发行为,如果以特价菜肴等功利刺激的方式来利诱学生倡导文明,长远来看,绝对是教育的不幸、文明的悲哀,非但不能拯救文明,反而还会增添功利味、世俗气,践踏教育的公益属性,得不偿失。 当然,文明礼仪终究还是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道德问题理应“还”给道德,容不得功利刺激、利益兑换,但感情上公众却无法否定校方“食诱”背后的美好初衷与良苦用心,“推特价菜拯救文明”说到底并不矫情,我们更应该看到“食诱新政”背后正面而积极的社会警示效应,更应该看到“食诱新政”对倡导文明、营造讲素质、讲道德的浓厚社会氛围的引导价值与现实意义,这或许才是公众真正应该看重与珍视的。 (据长江网、荆楚网、中国江西网、东方网等综合) |
关键词:文明用语,特价菜,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