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产能”是阵痛,更是机遇
以钢铁产量闻名的河北省在化解过剩产能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宋立民21日在邯郸透露,为适应新常态,河北省经济工作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十二五”期间,河北省累计压减炼铁产能3391万吨、炼钢产能4106万吨,水泥产能13834万吨、平板玻璃产能7202.5万重量箱,煤炭消费量累计减少2700万吨。(4月23日新华网) 对河北而言,“去产能”就是一次刮骨疗毒,感受到的必是锥心之痛。依据规划,到2017年,河北将压减6000万吨钢铁、6000万吨水泥、4000万吨煤、300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这意味着什么?首先是经济之痛,GDP数据缩水,财政收入减少。更痛苦的是民生之痛。随着结构的调整、产能的压减,许多中小钢厂、玻璃厂、煤矿面临关停。这将衍生出失业、工资拖欠等一系列的民生问题。若处理不当,这必然会是政府的锥心之痛。 然而,落后产能不去,河北会更痛。长期以来,河北是钢铁大省,但这个“大”只体现在产能上。“河北钢铁集团在规模上已经是全国第一”。但就效益而言,河北钢铁产业却很弱。“河北钢铁企业的吨钢利润一直徘徊在二三百元,但国内如宝钢、太钢等企业早已越过千元大关。”高投入、低产出,高耗能、低效率,占据大量的经济资源,却不能拉高财政收入,严重制约禁锢河北的经济质量和长远发展。 而更大的痛苦是公众的心肺之痛。高能耗、低产出,必然会制造一系列的废水废气废料,影响公众的生活环境。据统计,2015年,在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河北省的唐山、保定、邢台、邯郸、衡水、石家庄、廊坊长期榜上有名。显然,对公众的健康来说,这是不容忽视的巨大隐患。唯有忍痛割肉,调结构、去产能,才能解除公众的心肺之痛。 刮骨才能疗毒,涅盘才能重生。要提高经济的“颜值”,就必须抛弃落后的发展方式。要实现全面小康,美丽河北的蓝图,就必须要甩掉产能过剩的包袱,轻装上阵。可见,“去产能”是阵痛,更是机遇。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河北把化解过剩产能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这既是要求,也为河北经济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那么,河北如何把“去产能”转化成发展契机呢?首先要利用好政策杠杆。比如,为促进“去产能”、经济转型升级,国家加大政策扶植和财税支持,用于解决人员安置等问题。作为“去产能”的大户,河北更该利用好国家政策和配套资金,借力打力,完成“去产能”和经济转型。 其次,要合理运用市场机制,主导去差能、去库存。将那些资不抵债、产能落后的“僵死企业”先行淘汰。鼓励优质企业,运用市场机制进行兼并重组,技术升级,在压缩产能的同时,提高产业的质量和竞争力。更要鼓励钢铁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开疆辟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去产能的同时增加竞争力。 再者,要抓住一体化契机,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合理解决就业问题。共享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理念,也是河北转型的重大契机。河北一定要在“去产能”的同时,引入高附加值产业,填补产业空窗,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发展颜值。比如,承接“动批”、医院、科研院所等无烟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等,完成腾笼换鸟。 凤凰涅槃才能重生,河北经济亦是如此。相信经受“去产能”的阵痛之后,河北经济会扔掉包袱、振臂高飞,走上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薛家明) |
关键词:去产能,阵痛,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