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

挽救“低头族”,“4岁娃不会叫爸爸”让人忧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4-23 08:31: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4月19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教授、一级专家,曾任该院副院长的钱幼琼无奈向媒体求助,希望向广大家长进行呼吁,别再做低头族,多些交流陪伴,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语言环境。她说,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家长,导致越来越多语言发育障碍的幼儿被送入医院门诊治疗。而她,每每接待到这样的患者,总是痛心疾首。这已不是钱幼琼第一次呼吁此事。据了解,近日,4岁男孩波波(化名),由爸爸妈妈和奶奶带到了华西附二院钱幼琼的门诊求医家长告诉钱幼琼,波波几乎不开口说话,到现在也只能叫一声“妈”,连“爸爸”都不会叫,更别说其他词句了。

  “4岁娃不会叫爸爸”绝非危言耸听

  种种迹象表明,“手机依赖症”正向着我们所担心的趋势发展。有孩子已发出了“控诉”:“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而有的孩子连“控诉”都难以发出。4岁孩子不会叫爸爸,还有比这更失败的父亲吗?更令人痛心的是,有的孩子已出现了语言障碍,而当家长的还没有意识到放下手机。

  尽管我们不宜夸大智能手机的危害,尽管4岁孩子不会叫爸爸只是个案,但门诊中不会讲话的孩子越来越多的现实,应引起社会高度警惕。在不断加速的“智能生活”时代,如果我们不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警惕并拿出应对措施,日后会付出惨痛代价。

  “别再做低头族”,教授的呼吁要读懂

  “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不容小觑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了“手机依赖症”的危害,一句“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瞬间火爆整个朋友圈就是例证。不过,要想把线上的痛心化为线下的行动并非易事,“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大道理人人都懂,共识也早已达成,但依旧行动迟缓,原因何在?

  这牵涉到人的惰性问题。从哲学上讲,懒惰是人类的“原罪”,是人性中固有部分,西方宗教就把它列入“七宗罪”之一。人有惰性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面对。从很大程度上讲,智能产品的发展起因就在于人类的惰性,正是这种惰性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科技的发展也凸显了这种惰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科技产品,而且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依赖。

  “手机依赖症”就是人的惰性的直观体现。一部智能手机在手,足不出户就能玩转生活、神游世界。久而久之,生活就会被“绑架”。可以想见,如果父母都是“低头族”,孩子将生活在一个缺失对话与交流的环境里,必然会影响孩子语言发育。再不陪伴,孩子就长大了,而且是不健康地长大,即使日后付出百倍代价也无法挽回。

  手机本无“罪”,只是使用手机的人迷失了自己。或许,当你意识到再不放下手机孩子就不会叫爸爸了后,会做出改变,并尝试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幼儿的成长少不了父母的陪伴交流

  有过育儿经验的父母们大体知道,幼儿最需要语言交流,这种“语言”不仅是说话刺激,还有肢体语言的爱抚,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就难以建立。如果父母在陪伴孩子时过分痴迷手机,孩子自然也会从物化的东西中寻找寄托和安全感。要知道,幼儿与这个世界建立的联系,几乎都少不了父母的陪伴。在幼儿的成长中,如果缺乏和父母的交流刺激,其成长将受到各种各样的负面影响。年龄越小,受到的伤害往往越大,而这种伤害又是无法弥补的。

  年迈的老教授发出呼吁让父母不要再“低头”,不知道这有没有让某些父母感到一丝难堪?口口声声的爱,却无法转化成切切实实的陪伴交流。把这一切归咎于手机当然不对——通讯工具产生之初是为了拉近人与人的距离,而现在,却将人们放进了一个个盒子里,有“病”的自然不是手机,而是使用手机的“人”。

  去年,有一则“爆款”文章刷屏了朋友圈,一位摄影师发了一组照片,他P掉了人们手中的手机。照片里的人们看起来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亲密的人之间疏远,人人都在关注那个虚幻的、离自己很远的世界。尤其是照片里那些享受童年生活的孩子,他们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却没有言语交流,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还会不会想起自己儿时和父母独处的某个下午?他们的童年,也寄托在了那一小块儿手机屏幕上。

  拯救“低头族”,这样的呼吁早已是老生常谈。只是,不知道这一次,低头族父母们会不会有所警醒?如果真爱孩子,就从下班后“少玩手机”开始吧。这样简单的道理,真的无需多讲。

  多看看手机屏幕之外的美丽家园

  对现代文明持悲观态度的人,认为手机等产品对人类的束缚是工具理性的产物,实际上,即使成了低头族,我们也不难从中走出,我们缺少的仅仅是自制力而已。2014年11月18日,我国首届“发呆大赛”在成都举行,参赛者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不玩手机、不睡觉地安静发呆,活动组织方希望大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给自己稍微“留白”。发呆大赛等活动都具有象征意义,它暗示我们,摆脱对手机等产品的依赖并不困难,只是少了机制和自觉。网络上曾有一组漫画,画面中的人物始终机不离手,而在与之对称的一组漫画中,人物手中的手机都被“涂抹”掉了,缺少了手机,漫画中的人物彼此之间便显得相当孤独。手机中的海量信息,爆炸式地冲击着我们,刺激着我们去获取更多信息;手机上的交友平台,以虚拟的方式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际需求,我们在手机中百般寻找的,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却缺少勇气去追求和争取。所以,克服手机依赖,从低头族重新回归抬头一族,最主要的是克服恐惧、勇于追求,在阳光下清晰规划自己的人生。

  手机本身不是病,病的仅仅是失去自制力的人心,低头族要高昂起头颅,更多地接触现实世界,多看看手机屏幕之外的美丽家园。

  (据光明网、京华时报、南方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手机依赖症,低头族,智能生活

责任编辑:孙向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