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点评河北

透视核桃种植看产业扶贫路径

来源:长城网 作者:边建军 2016-04-04 10:09:4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汉代贤良独数君,至今三策有余芬。英灵耿耿临乡土,芳草啼鸦映夕曛。”这里曾是董仲舒下帷讲学之地,因此而得名——董学村,至今仍保留着部分遗址。

  董学村,既是一个文化古村,也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位于河北省故城县北部,全村418户、1585人、耕地3926亩,其中贫困户234户,贫困人口762人。长久以来,一直维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这些年,村民们想方设法寻求致富路子,但大多数都没成功。直到衡水市林业局工作队驻董学村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才点亮村民的幸福之光。扶贫工作队驻村一年多,董学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1600亩的核桃林茁壮成长着。村民们逢人便说,核桃树是我们的“致富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贫困是最大的“拦路虎”。产业是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没有产业支撑,再好的房子也是空壳,再好的村庄也是空架子。一个冀中南平原上的普通村庄,扶贫工作队是如何让核桃产业落地的?

  选择好项目,找“金点子”,是产业扶贫的关键。只有项目选得准,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符合客观规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发展核桃产业有优势,不仅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而且省工省力,符合国家林业局木本粮油扶贫政策,并能够充分利用衡水市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政策,得到有力的项目支持。村民苏和平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账,种植玉米、小麦,收成好、粮价高的年份一亩地纯收入为1000多元,而核桃每亩地可实现纯收入近万元,是种植玉米、小麦的10倍。大多数农村只有土地这项资源可利用,如何根据当地实际,选好充分利用资源的好项目。扶贫工作队因村制宜,以发展核桃为突破口,找准了项目,掐对了脉搏,为农村扶贫工作提供了典型案例。

  传统的扶贫模式,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方面,资金“撒胡椒粉”,撬动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贫困农民缺乏致富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因而,创新经营模式,是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点。扶贫工作队帮助董学村采用“合作社+贫困户”委托经营模式。在经营管理上,合作社负责统一购苗、统一种植、统一管理、集中收购,农户按44棵/亩分配树权,土地收益依然归农户所有,不用前期投资,在核桃丰产之前就有稳定的前期收入,还可以在合作社打工,参与土地平整、苗木栽植、日常管理,拓宽了增收渠道。在技术服务上,聘请核桃专家、技术人员跟踪指导核桃管理,确保实现丰产、优产目标。这样,既把农户们团结在了一起抱团发展,避免分散盲目发展,又有效整合了各项扶持资金,解决了树苗、管理成本等资金瓶颈,可谓一举多得。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产业扶贫,需要全民动员,合力攻坚。只有党员干部履职尽责、行动起来,才能有效组织群众,形成齐心协力脱贫致富的合力,才能把各项扶贫举措落到实处。在董学村发展核桃产业的实践中,无论是宣传发动、项目谋划、规划,还是建立合作社、订购树苗、日常管理等具体工作,与扶贫干部的辛勤努力密不可分。特别是建设过程中,村党支部发挥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带头发动群众,带头支持建设,齐心协力,默默奉献,不仅保证了核桃种植任务高质量按时完成,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把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拼尽心力济危困,但愿苍生俱饱暖。扶贫工作在全省上下热火朝天地开展了,2万多名驻村工作组的同志已奋战在扶贫第一线。不妨借鉴董学村的产业扶贫经验,找准路子,苦干实干,打赢这场扶贫脱贫攻坚战。(边建军)

关键词:核桃种植,产业扶贫,董学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