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时事快评

中国地名岂能任性跟风

来源:长城网 作者:辛楠 2016-03-28 08:26:0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2014年全国地名普查发布数据,1986年以来,近30年的时间,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字、40多万个村名被遗弃,永远地躺在了故纸堆里。2013年民政部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3年,北京消失的胡同地名近40%。空间地理和历史脉络,由于地名的消失而中断。(3月23日央广网)

  以上数字向我们传达着一个骇人的事实:中国地域文化正在被一步步扼杀。为了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近年来,我国各地争相改名之风盛行,特别是“香格里拉”事件之后,在利益的驱使下,或是标榜提升城市品味,或是扬言要跟国际接轨,地名就像“橡皮泥”,任人捏圆或是捏扁,这显然是一个极其不健康的城市发展现象。试问,地名是什么?如同人的姓名,地名只是一座城市或是一条街道的代号,简简单单仅此而已。它或许土得掉渣,也可能清丽脱俗,它或许只是一个石头、一片景色,也可能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套一句俗话“地名是当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一个群体的记忆,更是外人走近它、了解它的着手点。

  数以万计的地名被遗弃,这惊人的数据鞭策着我们:地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要知道,人们日常使用的信息中,有八成与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有关,主要就是通过地名来呈现。对地名的规范清理,给群众提供标准规范的地名信息,既方便了社会交往,更是保护文化遗产、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举措。地名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与民族文化的缩影,更是一座城市独有的明信片。那么,在地名的变更与整治中该如何做?有没有一成不变的必胜法则?该从何处着手?这些不是我们每个人能够立刻马上就解决的问题,做到习近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也是难能可贵的。

  在笔者看来,地名就是一个容器,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文化,它是一地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是万万不能把它当作一个获得利益的工具,沿用千年的地名说改就改,如此任性跟风,无异于哗众取宠,既走不出国际范儿,也丢掉了中国风。留住地名也就留住城市的血脉,留着了文化的传承。(辛楠)

关键词:地名,历史,文化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