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以“互联互通”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加快协同发展步伐,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转移三大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优先启动一批有共识、看得准、能见效的项目,取得可喜成绩,互联互通程度不断提高,带来了区域间更广更深的融合,其背后是三地体制机制创新的尝试与探索。(2月22日《河北日报》) 互联互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血脉经络,不仅是铺路驾桥,而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是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文化相通,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大联通。两年来,京津冀努力推动三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在交通、生态环境、产业对接三个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以互联互通不断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理当先行。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三地交通事业注入“国家动力”,打破行政壁垒,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目前,三地谋划了10条高速铁路和城际列车,已经打通千余公里“断头路”“瓶颈路”,全面启动交通“一卡通”,省际班线公交化改造稳步推进,让三地群众真正感受到互联互通带来的极大便利,拥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实际上,互联互通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共享,以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更好地发挥各类资源的整体效益。未来京津冀地区将率先建设以干线铁路(含高铁)、城际铁路、市域快线、城市地铁为支撑的四层次轨道交通,也就是所谓的“轨道上的京津冀”,形成“1小时交通圈”,将大大提高商业人员和游客流动便利化,全面促进环境、产业、市场、文化、旅游、生活服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非常值得期待。 毋庸讳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提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制约京津冀三地深化互联互通的薄弱环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三地之间基础设施的规划、技术标准体系的有效对接,逐步形成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就河北来说,两年来先后多次与京津对接,加强顶层设计,共同绘制了“一张图”规划,与京津形成了“一股绳”的合力,全力推进京津冀交通率先突破、互联互通。 日前,《“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确定了九项重点任务,其中“互联互通,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造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构建世界级现代港口群,提升交通绿色和智能化管理水平。我们相信,京津冀区域合作必将进一步深化,人流、物流、资金流的交流必将会更加便捷、频繁,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刘凤敏) |
关键词:互联互通,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