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党性观念 解决好不想为
——“为官不为”系列谈之二 日前,在河北省召开的省级机关作风整顿动员大会上,省委书记赵克志强调,要着力增强党性观念,解决好不想为的问题。 不想为,是指政府部门或工作人员工作中散漫懈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庸政、懒政、怠政。现实生活中,不想为的党员干部确实不少。有的精神懈怠、动力不足,干事没激情、工作标准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推一推动一动、不推不动、甚至推了也不动;有的混天度日,消极怠工,不思进取,不求甚解,对工作不负责任,对事业没有追求,满足于过得去、一般化;有的见问题就躲,见责任就推,形成“中梗阻”;有的缺乏创新意识,死抠条条框框,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能办的不办、该办的不办,不为改革找出路、只为不改找理由;有的纪律松弛、行为散漫、作风飘浮,在岗不在状态,对上级部署能推就推、能拖就拖……这与当前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在其位谋其政,有位当有为。”不能为是水平问题、能力问题,而不想为是态度问题。不想为的实质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对党的宗旨的背叛。中国共产党执政是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党员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忘记了这样的宗旨,意味着对自己入党初衷已经背离。不想为,只会成为阻碍河北发展的绊脚石,贻误干部成长的好时机。 想为是干好工作的基础,只有想为的党员干部才能体现胆识,展现能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只有想为的干部才可能成为能官、勤官,不想为的干部肯定会变成庸官、懒官。习惯于不想为,发展就没有希望。党员干部只有把想为当作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境界,踏踏实实干事,才能体现对党、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才能做到不负党心、不违民心、不愧良心,让人生价值闪光,才能形成生机勃勃的崭新工作局面。 解决好不想为的问题,最根本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真正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把权力全部用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尽职尽责抓好工作,夙兴夜寐推动发展,全心全意造福群众。加强干部职业道德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治在领导干部的行为规范中,引导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激情。 解决不想为的问题,必须动真格。对不想为的党员干部,不能心慈手软,不可姑息放纵,让其有立足之地,坚决采取措施,清理出领导岗位。建立长效机制,竞争机制、监督机制,完善选拔制度,大胆使用能为、想为、敢为的优秀干部,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使不想为者失去市场,无处藏身。这样才能警示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宗旨,不存侥幸心理,尽心尽力、尽职尽能为民多做事、做好事、做成事。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新时期需要新作为,让我们以勇于担当的精神,能为想为,以“钉钉子”的韧劲,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共同迎接河北灿烂美好的明天!(边建军) |
关键词:作风整顿,党性观念,不想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