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专题新闻

之七:哪里去找致富路

来源:长城网 作者:汪金友 2016-02-12 21:36: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汪金友

  每年过年回家,我都会问村里人:“今年的日子怎么样?干什么营生的人家挣钱最多?”听大家一致的反映,是钱越来越不好挣了。挣到大钱的人很少,过普通日子的人为多。

  村里有几家养猪大户,因为肉价上涨,今年赚的比较多。每头生猪,收购价9块多钱。一头200多斤的猪,能卖2000元。除去成本,预计能赚1000元。如果一年出栏100头,那就是10万元。但养猪不仅成本高,而且波动大,往往是赚一年,赔两年,所以多数人家养不了、不敢养。

  今年突然驴价暴涨,所以村里的几家养驴户,也都赚到了钱。一头小驴,就要5000元。七八个月养大以后,可以卖12000元。据说那些驴被买走之后,主要不是杀了卖肉,而是用驴皮做阿胶。只可惜,村里的养驴户只有四五家。多的养十几头,少的养四五头。随着下半年鸡蛋价格走高,养鸡户效益也不错。但养羊和养貉子的形势不好,多数都没有赚到钱。

  另外,我们村还有几户人家,一直在做小生意。主要是到周围各个集市上卖鞋子和衣服等。一般都从邻县的批发市场进货,然后起早贪黑赶集去卖。总体收入,一年也有几万元钱。

  以上这些,算我们村的致富之路。但能够走在这些路上的人,只是少数。其余80%以上的农户,收入来源主要有两点,一是种地,二是打工。人均不到2亩地,小麦和玉米两茬加在一起,亩产超过2000斤。即便如此,一亩地的纯收入,也不过千元。一家三口人五亩地,只有5000元。

  所以村里从30岁到60岁的男劳力,几乎都在周围打零工。瓦工和木工的每天的工资150元左右,其余小工,每天只有110元。找到活就干,找不到活就等待。干活就有钱,不干活就没钱。一年下来,多的干150天,少的干100天,平均年收入在15000元左右。而且,今年的欠薪问题非常严重。到了年底,很多人还有一半左右的工资没有发到手。

  我记得,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村曾经是一个致富较快的村庄之一。当时村里有一个心灵手巧而又有文化的媳妇,发现城里人外出的时候,经常在自行车把上挂一个小提包。于是她从县城的商店买回人造皮革,再用缝纫机做成皮包,然后拿到各地集市上去卖。一个小皮包卖1.5元钱,可以净赚5毛,卖10个就是5块。而我们这些机关干部,当时的月工资只有35元。这家小两口子的“样板作用”,一下子在全村产生轰动。一时间,几乎家家户户做皮包、卖皮包。汪庄的皮包,销到了周围各县。

  过了不几年,就有人觉得“不解渴”。卖一天皮包,只赚几块钱,到啥时候能成“万元户”?于是有人想到一宗大买卖,从山东买进棉花,经过加工再卖到东北。我们这个地方,正处在山东和东北的咽喉之地,在东三省又有很多早年闯关东的亲戚朋友。很快,全村掀起棉花热。一辆又一辆的大汽车,载着大包大包的棉花运到我们村,然后再一车一车地运出去,甚是壮观。几趟下来,不少人都赚了大钱。没赚到钱的,也开了眼界,见了世面。

  很快,又有人发现东北的农机具市场非常广阔。尤其是农用车轴、车轮盘等,一直供不应求。我们村里人胆子大,还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生产,就拍着胸脯说自己“有货”。拿到订单回来,赶紧跑天津、保定、沧州等地组织货源。第一批发出去了,第二批就可以自己制造了。于是,我们村有了车床,有了工厂,有了机器的轰鸣声,也有了第一批致富大户。

  而现在,你能想到的,别人早想到了;你能生产的,别人早生产了。市场越来越饱和,竞争越来越激烈。家乡的农民,正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关键词:致富,市场,竞争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