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难题得“对症下药”
导语:猴年春节前夕,“儿科医生短缺危机”再次引发舆论关注。继一个半月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萝岗院区的儿科急诊停诊后,2月1日,广医二院等三家医院“取消儿科急诊下夜开诊(凌晨2:00——8:00)”的告示,令这场关于公立医院儿科危机的争论推向高潮。 不妨给儿科医生多点理解和荣誉 儿科医生不足,潜藏多年,近来被炒热,实是借了“二孩政策”东风。独生子女时代尚且如此,二孩放开之后,岂非雪上加霜?十月怀胎,生个孩子不难,培养一个儿科医生就没那么容易了。儿科医生不足,从何抓起?不同论者,都从自己触摸到的部位给“大象”下定义,“医学院校恢复儿科专业”“缩短儿科医生学制”“对儿科医生进行补贴”“分级诊疗”“改变以药养医”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都不尽然。 众论之中,广州市人大代表、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蔡卫平的说法很有道理,“最核心的是让儿科医生有尊严”。“尊严”看似泛泛而谈,实有提纲挈领之义。从这个角度切入,或许更贴近问题内核。一个儿科医生尊严从何而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有尊严?最直接、最现实的当然是物质待遇,如果儿科医生的合法收入没有提高到与其付出相当的程度,谈尊严就有点奢侈。提高儿科医生收入,要从哪里入手?这个需要政府、医院、社会付出努力。再就是精神需求,其社会地位得到各方认可与尊重。这一点,既要各种机制保障,如儿科医生培养、成长机制等,也需要患儿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一些家长,孩子生病时,把医生当神仙,稍有不顺,就把怨气撒在医生身上。 还儿科医生尊严,给儿科医生以荣誉,需要多向度治理,共同维护。 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难题得“对症下药” 不能只靠提高诊金 卫生部门儿科门诊存在的难题必须解决,面对问题卫计部门不能漠视,虽说在这相关问题上,卫计委也采取了措施,要求相关医院在儿科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由内科补,也不能让儿科急诊关门。卫计委的措施看似不错,但真正能够解决问题吗?这也许只能解决短时间存在的问题,但是儿科人员缺少不是短时间内的问题,要真正破解这个难题还需要采取长效措施。 这长效措施是什么呢?一是适当提高儿科人员的工资,毕竟儿科人员与其他科室人员相比是相当辛苦,每天面对的患者是嗷嗷待哺的婴幼儿,不仅仅需要她们医术高明,同时更强调她们的责任心要强,服务态度要上位,因此卫生部门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儿科医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二是搭建院校招生与卫生部门合作的平台。为什么儿科医务人员偏少呢?那就是相关院校在招收儿科医务人员时较少,因此高校医学专业在招收儿科医务人员上应该适当进行调整,对儿科医务人员进行扩招。再者就是加强院校与卫生部门的合作,通过院校学生在卫生部门相关医院进行临床实习,让儿科医院的生源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医院缺儿科医生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对这一问题解决不能仅靠提高相关医务人员的工资,卫计部门和相关医院更不能以各种理由推卸自身责任,如果在这一问题上,还得不到重视,不仅仅让卫生部门服务百姓的责任很难落实,同时更让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打了折扣。最后希望问题的出现,全社会都能够重视,尽最大能力解决问题,也许只有这样,这时代发展才能够有更多的责任体现出来。 后备人才培养亟待加强 儿科医生严重短缺,与其说是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待遇低导致医生纷纷流失,不如说是儿科不赚钱、医院不重视才使儿科“无医可看”。医院需求不足客观上又会影响儿科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有关部门不仅要重视对儿科实习医生的培养,还要尽量返聘退休医生充实门诊、急诊队伍,更要从源头上纠正医院对儿科等“不赚钱”科室的偏见,不能简单地把科室医疗服务收入与医生待遇挂钩,必须想方设法让医生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医改还需再加力 医生应该是一个高薪的职业,这几乎是整个世界的共识。我们却因为公益性的要求,常常将其忽视。其实,公益不公益,这应该由国家的财政政策来体现,而不应该以牺牲一个群体的劳动价格来获取。毕竟,医生是个职业,不是一个志愿者群体。 如今,一个知名医生的专家号可以被黄牛炒卖至四五千元,但正式的医疗定价却依然停留在十几元的水平,即便是超出了基本医疗的特需服务,也不过两三百元。这样一种既不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也不体现技术价值的定价体系,严重伤害了我国医务人员的实际权益,倒逼他们用脚投票,离开公立医疗体系。 儿科医生的短缺,向社会传递的就是医生的价值在长期被忽视后的副作用。为今之计,必须将医生的服务价格提高到真实反映医生劳动价值的高度(当然,相应的报销制度要跟上),同时完善医疗调解及分级诊疗制度,还医生一个相对清净的工作空间,这不但是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根本之道,更是稳定医生队伍的当务之急。如果医改仍然在医生的正当需求面前裹足不前,那么下一步出现的可能就是所有科室的医生都不足,无人能顶的局面。 儿科医生短缺不能成为涨价理由 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行业一个职业喊难喊苦,特别是把“价值倒挂”放在嘴上时,往往意味着一个涨价时代的肇始。这些年来,几乎所有与市场发生直接关系的行业,在碰到困难时,都会把涨价作为第一选择。其中一个典型就是景区。这些年来,景区不断地喊难,不停地喊涨,于是票价呼呼直上。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也是我们担心的,在推动儿医价值回归的过程中,有关方面会不会把主意打在孩子身上。 民众永远都是善良的,也是善解人意的。倘若穷尽一切办法之后,依然不能改变困局,那么涨价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只是很多时候的难是人为制造的,而且除却涨价还有其他办法。具体到儿科医生价值倒挂,业内人士介绍,“在以药养医体制下,儿科是收入最低的科室之一。儿童用药剂量少,按照疗程,10个至15个孩子的用药量,才相当于1个成人的用药量。”换而言之,相对于其他科室,儿科的“吸金能力”不足。 创收能力相对强与弱,不独存在于医院,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几乎存在于所有行业所有单位。拿互联网企业来说,大家都知道工程师很重要,一些工程师的收入很高,但在事实上工程师并不直接产生效益,其关键就在于合理的内部调节机制。同理,医院内部也应有调节机制,针对各个科室的不同情况,在兼顾公平和效益的前提下,确定不同考核标准。现在的问题在于有些医院“向钱看”,创收压倒一切,各科室单独核算,没有内部调节,导致各种不公平。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看到,困难成了涨价的理由,价值成为了实惠的外衣。这正是我们想讲的,儿科医生短缺别成涨价理由,儿科医生价值回归不能打孩子主意。具体地讲,儿科医生短缺问题不是“小儿科”,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内部调节入手,不能磨刀霍霍向孩子。 (据经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广州日报、燕赵晚报等) |
关键词:儿科医生,短缺,公立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