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阿胶“假冒之问”需监管作答,乱象何时休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29 08:54:0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期媒体报道的一个数据,让阿胶行业陷入“集体尴尬”。据统计,以目前中国市场阿胶销量估算,每年需驴皮400万张左右,而国内供应不足180万张,即使算上进口,可供制胶的驴皮也只够实现当前产量的六成。“驴唇不对马嘴”的数据缺口,反映了阿胶行业“偷工减料”的事实。报道称,目前市面上食药用阿胶产品,鱼龙混杂,有的阿胶糕甚至根本不含阿胶成分。其实,此前媒体对于阿胶企业制假就屡有报道,而此次估算,更让人进一步看到行业乱象。

  阿胶总生产量与原料总供应量极不匹配

  我国药典明确规定,阿胶只能采用驴皮熬制,据说有补血滋阴润燥功效。业内之所以认为,市场上有近四成的阿胶存在假冒嫌疑,是因为如下一组耐人寻味、经不起推敲的数字:山东阿胶行业协会根据100多家阿胶生产企业的年生产量报表推算,阿胶年总产量至少在5000吨以上;按照这个生产量估算,需要驴皮400万张左右;而国内目前供应总量不足180万张,再加上进口驴皮,全年可生产的阿胶总数量也就在3000多吨。

  正如网友所质疑的:现在在农村,能看到一头毛驴已经是稀罕事,就这么多驴皮,怎会年产5000吨阿胶,且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有专家介绍,由于驴繁殖难、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以及规模化养殖困难,造成我国驴存栏量持续下降。故阿胶行业的总生产量,也应该下降才是。然而市场上的阿胶产品却越来越多,这恐怕就是不正常的信号之一。

  阿胶行业“偷工减料”背后是监管的缺失

  以掺假手段牟取暴利

  别以为骡皮、马皮、牛皮、猪皮以及工业用皮都是皮,混入阿胶算是有“良心”,也别以为阿胶造假多,真的也可能不具神效,骡子和驴还有血缘关系。其实,劣质阿胶带给老百姓的损害是显而易见的:一者,以掺假手段牟取暴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二者,据说用马皮熬制的阿胶,吃了以后不仅不能补血,还因为马皮是下血的,极有可能导致孕妇流产。

  明知造假而难以甄别

  阿胶乱象,简言之,真是“驴唇不对马嘴”。四成阿胶产品,明明应该靠实力吃饭,却偏偏只在包装上拼颜值。驴皮不够,猪马牛来凑数。这还算好的,更有不明下脚料备着。药典明确规定,驴皮熬制的阿胶,有补血滋阴润燥功效;其他动物毛皮熬胶功效各不相同,比如马皮熬制的“阿胶”,效果适得其反,马皮药性下(行)血,“孕妇一旦食用后,极有可能导致流产。”因此,滋补大方,很可能就成了夺命处方。

  真正可怕的,是明知造假而难以甄别。这是一组耐人寻味的数字:山东阿胶行业协会根据100多家阿胶生产企业的年生产量报表推算,阿胶年总产量至少在5000吨以上。目前按中国市场阿胶销售量估算,需要驴皮400万张左右,而国内供应总量不足180万张。加上驴皮进口因素,全年可生产的阿胶总数量也就在3000多吨。此外,按照业内的说法,“一张驴皮价格2000元至3000元之间,而一张马、骡子皮才200元,猪皮和一些制作皮鞋、皮包剩下的下脚料就更便宜。”加之阿胶行业原料鉴定难、产品鉴定难,李代桃僵的把戏,脑袋都不要转弯。

  真假地沟油的技术,迄今还是道充满魔性的课题,但阿胶之真伪,按理不应如此纠结。道理很简单:地沟油是上不了台面的,几乎不可能冒充正品食用油去货架上待售;但阿胶不一样,正规阿胶企业拿其他毛皮冒充驴皮,钻的就是信息不对称、监管无能为力的空子。查假的,拼不过造假的,乱象纷呈也就不足为奇。假冒伪劣浑水摸鱼,受害的还是规则坚守者,最终劣币驱逐良币,是不折不扣的负数博弈。只是,如果正宗驴皮能在出厂前就纳入追溯体系,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能经得起追溯——正品正起来,四成假货何以能鱼目混珠?

  相关部门“重审批、轻监管”

  这些年,我国保健品行业乱象频发,与相关部门“重审批、轻监管”不无关系。保健品审批显严苛,一旦审批通过,生产与销售环节的监管却如同“牛栏关猫”,且涉及食药监、卫生、工商、质检等多部门利益,谁也不愿“唱黑脸”,整个行业就易乱象丛生。相关部门如何合力加强打击处罚力度,让造假者付出高昂代价,是当下应该思考的命题。毕竟,阿胶是流传了2000多年的中医瑰宝,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规范营养保健品行业迫在眉睫

  事实上,不仅是阿胶,许多传统滋补品都面临类似的困境。如虫草,屡有喷水、胶合、加面粉乃至金属粉的造假报道,鹿茸、灵芝、雪蛤、人参等,也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若任凭劣币驱逐良币,不仅危及食药品安全,更危及行业长远发展。长期以来,从建立标准到专项整治,相关部门一直在规范与引导营养保健品行业的发展。但事实证明,面对连年涨价的高收益,“道德”常常失效;面对横行的“潜规则”,监管也难免法不责众。规范营养保健品行业,不仅需要道德自律的方剂,也需要强化监管、产业健全与法治建设的“复方”。

  对于各种滋补品,需要有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监管,不管是对随意夸大疗效的广告建立评价标准,还是对相关生产企业的审批提高准入门槛,都需要主动作为。另一方面,滋补品的监管不仅是个行政问题,也是一个技术问题。如阿胶,之前原料鉴定还有困难,但如今DNA全检技术已经可以实现100%测出阿胶成分。以技术创新来推动“疑难杂症”的攻克,应该成为从企业监测到政府监管的新思路。

  同时,这一行业存在的问题,也需要用“发展”来解决,通过更健全、更健康的市场,在行业内部实现优胜劣汰。完善市场驱动机制,才能让滋补品的质、量、价更合理调节;避免过多的资本向初加工领域集聚,才能实现产业深化发展;打通上下游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才能破解原材料困局,让高附加值不再遥不可及;而更好地树立品牌意识,才能让传统的金字招牌屹立不倒。要保证源于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能充分发挥,也应该让政策法规与行业的特点规律相衔接,一帖“法治”的方剂必不可少。广义上看,传统滋补品也可纳入中医药体系,如阿胶、虫草、人参等,本身已被收入《中国药典》。去年末,全国人大常委会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中医药法治化进程已经开始。以法治手段理顺治理体系,让监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依法制药、依法治药,才能减少“狗皮阿胶”“问题虫草”。

  同仁堂门前有一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无论药品补品,不减人工物力,是企业常青的第一法则,也应是行业兴盛的不二法门。

  (据光明网、检察日报、广州日报等)

关键词:阿胶,假冒,监管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