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为自己设计葬礼”的生命教育可以尝试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17 08:33:1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在广州华师附中“欧洲文化巡礼”选修课上,老师给学生们留下了一道作业题目:试想,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在你的葬礼上,你的家人或朋友会如何回忆你?同学们交来的作业让老师感到惊讶。

  “为自己设计葬礼”是有益的尝试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反过来说,“未知死,焉知生。”一个人要想好好地活着,对生生死死,还是弄明白为好。从这个角度上讲,为自己设计葬礼,不仅能让学生们思考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还能让学生们好好规划自己的时间,做人生中有意义的事情,不啻为有益的尝试。

  教育也要量体裁衣、因人施教;葬礼教育在成年人群中很适合,在未成年群体中就未必适合。孩子们的设计不是“心惊肉跳”,就是“娱乐搞笑”。不管哪一种“设计”,都有娱乐化、功利化的色彩,反而与教育的目的相违背,能起到多大的实质作用令人生疑。

  死亡教育不是简单地教学生们如何面对死亡,而是激发出人们内心的善,让他们认识到成长必须有所敬畏。试想,当一个人没有敬畏的东西,或者说连死亡都不怕时,那么,他还能如何面对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呢?就此来说,“给自己设计葬礼”的生命教育所展示出来的教育意识,仍旧值得提倡。

  “葬礼设计”体现人文关怀

  直击死亡是一种生命教育

  客观而言,“葬礼设计”直击死亡,只不过是一种逆向思维,给予了孩子从另一个维度和独特的视角去体味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真谛。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死亡,国人素来讳莫如深,存有诸多敏感与忌讳。但不得不说,死亡却是一个人类避不掉也逃不开的永恒话题。世界的底色不只有生命、善良等等美好的一面,相对地,还客观存在着死亡、悲伤、谎言等所谓的“另一面”。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国内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方面的课程,却存在着严重的缺失缺位现象。面对亲人离世、突发灾难等非常情况,我们的孩子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不知如何应对与化解,对于自己的悲伤情绪也缺乏足够的自控力。由于对死亡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过分的恐惧,近年来一些青年学生动辄跳楼、自杀的极端事件频见报端,这些血的代价无不令人扼腕叹息,也从侧面呼吁国内教育亟需补上死亡教育的必修课。

  而通过亲自设计自己的葬礼,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消除内心中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神秘,还能历练韧性,增加直面挫折和打击的耐挫力与心理承受力,更为重要的,还能促其感知生命的可贵,提醒他们珍惜时间珍惜生命,重新思考并合理规划自己有限的人生,这也正是这起“葬礼设计”作业的根本价值所在。

  其实,关于“死亡教育”,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早有先例,不论是“死亡”还是“丧失”,全都统一纳入了健康教育的相关标准,这也间接说明了华师附中试水“葬礼设计”作业独具慧眼,具备了付诸实施的可能与前景。教育的本质,不是向孩子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而是教会孩子生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品格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这只不过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自然规律,对于“葬礼设计”震惊之余,我们还须反思,如何教育孩子善待生命、正视死亡,这是当下急需关注的重大教育课题。

  “未知死焉知生”,只有认清生命的另一面,这样的人生才算完整,只有懂得了死亡,也才能倍加珍惜生命。死亡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严肃话题。之于孩子,“葬礼设计”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显然要远远超出任何书本知识。“葬礼设计”不仅值得点赞,更加值得推广,公众理应积极看到“葬礼设计”背后可贵的人文关怀与示范意义。(杨兰)

  反思人生,更珍惜生命

  死亡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正确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学生坦然面对死亡。死亡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与生命教育不重视有关,另一方面是与我们的忌讳心理,总觉得谈死亡是不吉利,避而不谈。

  现在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多是教师的自觉行为,既缺乏制度化,也缺乏系统化。湖北文华学院一位辅导员要求校内110名大一学生每人写一份遗嘱和墓志铭,以此来反思人生,切实规划大学生活。

  对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未必就是要写遗嘱和墓志铭,或是"设计"葬礼,还有更好的方式。一位外国作家谈到死亡时说,我们就像一群孩子,被允许在一个大的花园里度过一天的时光。这一天对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懂得去欣赏、去体味,这一天中就会有看不完的美景,享受不尽的欢乐。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万能的花园管理员——死神就会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然后告诉我们:“天已经晚了,该回家了。来吧,你们累了,躺在自然的怀抱中好好安息吧。”放心跟孩子谈死亡,孩子们对生命的理解会深些更深些,从而更珍惜生命。(郭文斌)

  死亡教育应成为人生必修课

  如果单论让学生设计“葬礼”是值得推崇的话,也是以偏概全的,毕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教育方式不同,受社会观念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而同样的教育方式也应该因时因地而制宜。初中孩子的思考,相比于高中生来说较豁达和真诚,十二三岁的少年对于要留给世间一个怎样的自己,会做出很充分的思考,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大人,这是因为他们对死亡的恐惧心理还没有那么严重,至于这是优点还是缺点,我们无法断言,至少“少年杀师”并不是个例。而高中生相比于初中生来说,对死亡葬礼的认知就相对拘谨和造作,归根结底,还不是一种观念问题——年龄越大,离死亡就越近。所以,死亡教育的两大目标被人质疑的同时请不要否认它的合理性,现代教育应该随着时代观念与时俱进,坦诚面对死亡事实的同时不妨也鼓励这样的“葬礼设计”,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都是情感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不敢去正视死亡,是因为恐惧;我们不赞同学生设计葬礼,是因为自己避讳;但是大量的事实证明,我国的死亡教育极度缺乏。学校没有开展关于死亡或者生命教育的课程,才间接导致了那么多学生杀害老师的案件发生,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亡避而不谈。(宋潇)

  (据华西都市报、中国江西网、南方网、红网等)

关键词:葬礼设计,死亡教育,必修课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