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师生草坪上课遭驱赶,不是高雅之事?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2-17 08:33:1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广州中山大学关于“草坪禁入”的规定招来部分师生的反对,同时引起社会热议。上周五,该校社会学教授王进带着学生到草坪上课,遭到学校保安的“驱赶”。12月11日,中山大学保卫处通过微博回应此事称:“校园不能成为随意嬉闹的公园和乐园,校园应该高雅有品位。”

  保护草坪未必等同于不能合理使用草坪

  在草坪上上课未尝不是高雅之事

  其实,保护草坪未必等同于不能合理使用草坪。一者,一些品种的草具有一定的抗踩踏能力,未必都那么娇贵;二者,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比如休耕一样轮换着用草坪,尽可能降低踩踏对草坪的影响,把保护和利用更好的结合起来。作为大学而言,草坪当然是学校、师生共同宝贵的财富,保护是为了让草坪更好的使用,有序使用才能更好的保护。

  于此而言,一个有效的草坪管理往往彰显着学校管理水平的高下。草坪禁令固然可以保护草坪,但同时也提出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些草坪该如何更有效为师生所用,难道真的不能为教学服务?真的不让人休息一下,坐拥绿色之美?答案恐怕不言而喻。保护草坪与有序使用并不矛盾。

  校园一草一木皆应爱护,美化守卫校园人人有责。随意踩踏草坪当属不文明行为,完全禁止亦属因噎废食,但是学校制定有效管理措施,为师生提供可以坐拥绿色的空间,让保护与利用结合起来,岂不更好?青青草坪上,有三五学子读书与讨论,有老师带领学生上课,不也是校园最美丽的剪影,不也是一件高雅之事?(杜建锋)

  “草坪禁令”存缺憾

  草坪引起的争议,也许是学校管理引起的错觉或误会。师生不能进入草坪,与学校管理尚不能被师生了解或理解有关。中大保安在驱赶师生时说,“校长说不能坐,想坐草坪跟校长说。”这样的权力管理,不用说在公共社会里行不通,即使在高校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圈子里,也不尽文明。中大以保卫处的名义让师生爱护草坪,是管理层的意思表示,但学校不应隐身,应以管理者的身份坦然面对,有机会还可以组织师生共同讨论,因为学校是大家的。

  与校园要有学术自由氛围一样,学校透明、自由的管理同样弥足珍贵。相信师生们并不缺少爱护草坪的意识与道德,“草坪禁入”异化为一种宣泄或学校管理的符号,学校管理层应多些思考。没有透明管理,没有开放的胸怀和民主的气氛,学术自由、校园文化都值得置疑,所谓的高雅品位也就不成立。在这个语境下说,学校不是不能有“草坪禁令”,只是“草坪禁令”简单化会存在缺憾,需要有开放、活泼、自由的胸怀及其文化,让公众认识理解。(卞广春)

  热议“草坪禁入”,争的是什么

  “规矩意识”之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办法》就是中大管理草坪的规矩。没有规矩之前,大家可以在草坪上自由活动;有了规矩之后,大家理应自觉遵守规矩。师生进入草坪,这是破坏规矩;保安“驱赶”师生,这是坚守规矩。如果师生“规矩意识”强,断然不会在有了《办法》后还进入草坪上课;如果保安“规矩意识”差,断然不会“驱赶”到草坪上课的师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们习惯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根本原因就在于“规矩意识”淡薄。最近一段时间,中央对规矩强调得很严,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守规矩。中央这么做,目的无非两个:一是增强人们的规矩意识;二是整治人们的各种不守规矩的行为。

  规矩意识确实需要增强。君不见,有的官员不讲规矩,居然泄露国家秘密;有的干部不讲规矩,竟然贪污腐化、包养情妇、大搞权钱和权色交易;有的公民不讲规矩,横穿马路、闯红灯、乱扔垃圾、车窗抛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规矩被破坏的情况比比皆是。所以,无论为官还是为人,必须树立规矩意识,必须人人讲规矩、守规矩。(毛开云)

  争一处开放的、多元的公共空间

  大学草坪,的确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草地。这是因为,其素来被视作大学校园经典意象之一。学生们在草坪上读书、谈情,教师们在草坪上思考、讨论。所有这一切,都被看成是典型的高校生活方式,被看成是学术气氛与人文气息的现实载体……在这样的文化渊源下,再加之大学一贯被贴着“开放包容”的精神标签,中大逆势而为推出“草坪禁入”的规定,注定会引发抵触。

  王进认为,“中大草坪问题实质是文化之争。”此言虽然稍显过激,却也不无道理。教师与学生们,与其说是在抵制一纸“草坪禁令”,不若说是在抵制“行政部门单方面制定游戏规则”的做派。此一事件,其实代表了许多高校内部矛盾的普遍轨迹。也即,决策者自顾自做出决定,行政、后勤、安保等机构粗暴维护决定,这之后,难免造成各方的争议局面。

  “争夺草坪”,实则是争一处开放的、多元的公共空间,倘若校方能创造条件提供替代性方案,师生们想必也不会拒不变通吧;“争夺草坪”,也是为了争一份诉求被正视、传统被尊重的正当权利,倘若校方能够多一点谅解少一点粗暴,师生们想必也不会不依不饶吧。也许,对于大学而言,草坪本就无所谓能踩或不能踩。真正重要的是,那些经典的生活方式与人文象征,是否获得了保护和承袭?那些素来被轻视的群体与声音,又是否获得了公平公允的对待?(蒋璟璟)

  绿地文明还有多远

  从功能上而言,草坪不是一副挂在校园里(公园内)死的风景——死的风景,我个人觉得更像所有人的“文明政绩”——它本质上,除了美化环境,还承载着更多的服务于学生(市民)的功能,而至于对草地可能造成的损害,不是没有办法解决,除了定期开放不同的草坪,也可以加大维护力度。这事不应该和“素质论”进行捆绑,而实际上,等待人们的素质提高到某种水平再开放,本身就是一个忽悠人的借口,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的提升都是在不断的实践碰撞中,自然而然的形成的。非怎么样不可为,永无可为的一天。

  其实,这事的重点更在于,开放权利诉求、利益博弈与公共生活参与权的禁区比开放公共绿地更为重要。一个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在草坪上授课的行为,无论是否合适,都是可以讨论的。它既不能由保安做没品位、不高雅的价值判断,更不能不听劝导就使用水龙头报复,校园是教授与学生们的校园,如何使用草坪当然应该听从学校全体教职员和学生的意见,怎么可能“校长说了算”呢?

  因此,表面上看,这事是环境之争,而实际上却是文化之争、权益之争。假如我有心血来潮的一天,也在草地上撑起遮阳伞,弹着吉他唱个民谣啥的,不被指点,不“被城管”,我觉得我就是生活在一个让人满意的世界里,那时我也不会因为公共绿地,公众没有使用权,而对绿地本身怀有仇恨,我的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因之我能从中受益,我便特别懂得珍惜,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实都可如是观之。(猫之鱼)

  (据北京晨报、华西都市报、红网等)

关键词:中山大学,草坪禁入,文明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