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时事快评

脱贫致富要祛除“头脑贫困”的诟病

来源:长城网 作者:王俊密 2015-12-17 08:15:2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人民日报12月15日刊发“如何扫除‘脱贫攻坚战’障碍”系列评论最后一篇,指出面对最后7000多万“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这个“硬骨头”,当务之急,正是先要除掉“头脑贫困”这个障碍。文章批评,有贫困县的领导,把争取到“贫困县”帽子当作荣誉和政绩,到处炫耀,甚至在政府网站上发布“特大喜讯”。戴上“贫困县”帽子,意味着可以多出来几亿元甚至更高的财政转移支付,可是,只知“炫贫”,只等“救助”,怎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尽快摘帽?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领导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挺进。如今,脱贫进入攻坚期,剩下那些“硬骨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摆脱畏难情绪,硬化思想。“贫困县”扶持资金这块“唐僧肉”不好吃,《西游记》中的妄想吃唐僧肉的各路小妖,哪个不是被打回了原形?事实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任务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祛除“头脑贫困”的诟病,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脱贫致富”。

  戴上“贫困县”的帽子,领导干部应该心有所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的任务就是带动当地村民发家致富,提升当地经济发展,造福于民。如果是干了几年,山河依旧,难免会有“不作为”的嫌疑。国家之所以拿出专项资金来扶持“贫困县”,不是为了鼓励领导干部们“不劳而获”,更多的是为了让当地领导带领人民都富起来。当地的主要领导应该珍惜国家和人民给予的关心和照顾,奋发图强,励精图治脱贫致富。如果作为炫耀,则说明政策的指引和鼓励有问题、当地领导思想和作风有问题,政绩观有了大大的问题。特别是,“等靠要”的观望心态、依赖心理和功利思想,千万要不得。

  精准扶贫,借力脱贫。“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建设新农村,离不开上级的扶持和帮助,但简单的靠帮扶资金救急绝不是解决村级发展的根本途径,有时反而会培养帮扶对象的惰性。所以各部门单位在包村联村工作中,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地给予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扶贫”。要努力把帮扶的重点转移到对村两委干部等农村建设“带头人”的培训和引导上,以彻底破除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先富其“脑袋”,再提高其“双带能力”以及在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基层工作的本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对政府来说,不仅要走出“扶贫等于救济慈善”的误区,还要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为他们想长远。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

  扶贫先扶志。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村干部要率先垂范,以发展好的村委和社区为标杆,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用心想事、激情干事。一是掀起树典型、学榜样活动,发现身边的致富能手,引导村民先从思想上学榜样。二是引导村民牢固树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思想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得自我发展。三是引导村民在增产、创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村干部要先想先行,引导村民变“等靠要”为“急争抢”,引导村民从“要”低保, “要”救助的落后思想中转变为依靠自己发展,增进致富能力上来,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真正走上致富路。

  物质贫穷不可怕,思想贫穷才可悲。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坚持“三严三实”,祛除“头脑贫困”的诟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共筑中国梦。(王俊密)

关键词:脱贫致富,贫困县,改革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