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点评河北

“精准脱贫”关键要提高“造血”能力

来源:长城网 作者:刘凤敏 2015-12-08 08:20:0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甲方将其承包经营的位于何家庄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乙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依照流转土地亩数、项目建设情况和入股协议补贴扶贫资金。扶贫补贴标准为1000元/亩,合计5.6亩、5600元……”日前,在河北威县何家庄村贫困村民何金瑜家中,记者了解到资产收益扶贫机制。这项机制能够让懂市场会经营的人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12月6日《河北日报》)

  日前,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在这个啃硬骨头的冲刺阶段,精准脱贫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吃透当地情况,搞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关键是要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这次河北威县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让贫困群众有了稳定的、可持续增长的收入,增收致富的“造血”能力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持久脱贫的目标,值得称道和借鉴推广。

  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首先必须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这是精准脱贫的前提。“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看实情、听实话、看真贫,建立起一套包括家庭人口、收入、住房、耕地、生产资料、劳动力乃至孩子上学情况、病残家庭成员状况等要素在内的综合指标体系,并逐项登记打分,逐一建档立卡,落细落实精准扶贫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杜绝“暗箱操作”。

  提高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要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当前,贫困人口发展能力弱,靠普惠政策往往受益小,需要吃特惠政策“偏饭”,对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施扶贫到户能力工程,通过政策资金扶持,发展产业扶贫“换穷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对无业可扶、失能弱能的3万贫困人口,实施政策兜底“脱穷境”,着力把工作往细里做、往实里踩,断掉穷根、开掘富源。

  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把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做到精准帮扶,做好一对一地“开锁”,把帮扶目标任务落到实处。要健全完善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驻村帮扶机制,帮扶目标要明确到年、安排到月,帮扶任务具体到县到乡到村、落实到户到人。要把工作举措落到实处,细化量化帮扶措施,不能停留在层层传达、层层表态上。要把支持政策落到实处,整合各方资源,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强化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确保群众真正受益、贫困人口真正脱贫。

  诚然,精准扶贫绝不是“嘴上功夫”,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让扶贫资源精准落到贫困户身上,帮助贫困群众淡化“贫困意识”,鼓励和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发展的能力,探索出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致富路子。这里,我们共同期待着,到2020年实现贫困人口如期摘掉穷帽子,那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刘凤敏)

关键词:威县,资产收益扶贫,精准脱贫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