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春节假期”中的“舍”与“得”
导语:“听说你们春节提前6天放假,听说你们春节要放十几天假,听说你们还缺人,你看我行吗?”近日,有网友发微博“求职”,而事情的起因,是厦门美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在个人微博上晒出了公司春节提前6天放假、总计放13天假的通知。 企业赚的不仅是吆喝 放13天假,企业赚来的吆喝其实比金钱还珍贵。这是形象的美好,形象的美好则是吸引人气的力量。为何要放13天假期?这家企业的说法是:过一次春节不容易,我们就是为了要让员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陪他们的父母和子女,让他们多过几天“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日子。 按照国家的规定,节假日放假也还是有工资的。有人据此认为,这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也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损失,多放了6天假,会多发多少工资?如果有100个员工又会是多少支出?而这些支出的同时,由于员工在休假就不可能产生效益,这岂不是损失大了?其实,这道题的算法原本就是错的。我们不能只是看到职工多放了几天假,多领了几天的工资,少生产了多少产品?而是应该看到,这多出的几天假期,换来的是人心。 企业对员工好,就是把员工当家人,员工就会是感激的。这个时候,员工就会把企业当成家。人心都是肉长的,企业多给的6天假期,员工会用加倍的努力来回报的。 “13天春节长假”值得期待更值得拥有,企业赚的不仅是吆喝,还有难得的人心。(郭元鹏) 留住员工心,功夫在“假”外 假期人性化不以长短论高低 假期人性化,看似“一时之计”,其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其质量高低的,不只是时间之长短,还涉及地域、风俗、员工个性等其他诸多方面,还需企业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把“短假期”打造成企业“长远发展”的助推器。(张兰军) 关键在于落实 长假不是难堪日,落实方为大问题。长假无需羡慕,关键在于落实,关键的是单位的休假制度不能成为纸上空文。比如探亲假制度,“非公单位”职工是不是同样应享受探亲假?“固定职工”概念是否早已过时?父母和已婚职工是否可互相探望,是否一年一次?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是否全由单位承担?路费标准是否要合理限制?广大民众需要的却没有明确规定,落实起来就困难重重,被评价为形同虚设。 这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前进,国家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有了双休,有了五四半天假,女工半天假,国家的法定假期是越来越多了,比如2015年就临时增加了抗战胜利纪念日公假一天。瑕不掩瑜,一些人为“自愿加班论”强词夺理,话不中听,但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生存困境:一些民众因为生计等多重原因,连双休都落实不了,更遑论休长假了,比如我一些在外打工的哥哥姐姐等人多年就没有回家过年了。 如何落实法定假,让民众能够休,敢于休,放心休呢?厦门市总工会安排1000万元资金“补助来厦员工平安返厦单程一半车票”(如超额将继续追加),全市有50万名外来员工可从中受益。(2015年3月10日《海峡导报》)留住外来工,工会蛮拼的,留住员工心,单位能拼吗?“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留住员工心,功夫在“假”外,员工休假,单位是不是更应该给予人财物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关心呢?(李云勇) 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舍”与“得” 所谓“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精明的企业家们岂能没有一点成本意识?相反,正是因为他们深谙了“以人为本”,有将员工当“人力资源”而非传统的“人工成本”对待的魄力,比普通的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懂得打“感情牌”,所以在春节这个敏感的时间节点,借助区区几天假期的“小投入”,便轻易俘获了员工的心,内部员工们感动得稀里哗啦,誓要“士为知己者死”,而圈外的人才更是一片“羡慕嫉妒恨”,唯恐不能立即跳槽过来。人心齐、泰山移,如此这般之下,收假后的企业人心凝聚,岂有不长足发展的道理?长远来看,企业四两拨千斤,稳赚不赔。 有细心的网友可能已经发现,厦门这些敢于给员工放长假的企业,大都是“科技公司”。在这些企业里,更需要员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的是效率和效益,而非机关事业单位里的“坐班制”、传统制造业流水线上的“一个萝卜一个坑”,而业内更有个别强势企业甚至率先尝试弹性工作制。试想,适逢春节前夕,员工们(尤其是那些外出打工者)早已“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勉强他们坐在公司耗时间,又能创造出什么效益来?春节长假,恰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部分企业家在管理意识与思维上的进步与革新。 当然了,客观来说,鉴于不同行业、企业的不同情况,春节放长假,并不普遍适用于所有企业(如商贸、服务业)。站在员工立场,评价一个企业的优劣,还要保持一个平常心,除过假期长短,还要从企业规模、发展空间、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各方面综合考量,万不能只因着几天假期,就心生动摇、耿耿于怀,甚至怨天尤人、消极怠工,做出不利于企业也不利于个人的行为来。(陈科峰) (据北京晨报、西安晚报、荆楚网、东方网等) |
关键词:假期,文化,企业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