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元招不到技工”再证职业教育之惑
导语:在大学生“史上最难就业”的背后,职业院校正迎来春天。最新的统计显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迅速提振珠海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但由于本地职业院校培养规模小,技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去年珠海技术人才缺口已接近10万人,今年继续呈现扩大的趋势,一些企业开出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术工人。但与之相对的是,社会上对技术教育仍存有“偏见”,很多年轻人和家长都不愿意报读技校。 上万月薪难招技工现象值得重视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不缺人力,但缺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国际劳工组织调查显示:发达国家高级技工占技术工人的比例为40%左右,而中国高级技工只占技术工人的4%;发达国家的中级技工和初级技工分别占技术工人的50%和15%,而中国技术工人中有60%是初级工。据国家劳动保障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2.4亿职工中具有中级工职称的仅占35%,高级工更少只占3.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不仅制约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更对我国制造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严重些说,甚至使得民族工业的崛起缺乏坚实根基。目前我国制造业结构水平之所以不高,与技能人才短缺有着很大的关系。据报道,仅南京一地就缺高级技工10万人,上海更是缺30万高级技工。显然,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是造成这一现状的重要因素。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在人才使用上存在一种偏差:认为高学历等于高级人才,而对没有较高学历和文凭的技术工人却不屑一顾。这些认识误区使工人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现今我国青年中想当技术工人的仅占4%,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工人“断层”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可否认,技工的缺乏已经直接影响到工人队伍的素质和企业的素质,影响到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其实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一个企业不仅要有优秀的经营管理人员还必须有优秀的技术工人,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人才结构,发挥企业智力群体的整体效益。(左崇年) 职业教育处境显尴尬 折射职业教育存短板 职业教育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强调,但职业教育的歧视却仍普遍性存在。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时下不少大城市在落户政策的设计上,学历已成为一个硬性标准,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技工都无缘在大城市落户。此外,当前所统计呈现出来的技工缺口,其实可能不够准确。要知道,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其实做了本应由职校生去做的工作。这一来说明,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辨识度是模糊的。二来说明,无论是大学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缺乏对用工需求和经济结构的准确回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学历越来越贬值,更多的人必然选择去获取更高的学历来填补贬值的那一部分价值。而这种社会性选择,反馈到用人企业那里,由于学历和文凭缺乏准确的技能辨识度,也就只能优先选择高学历的求职者。 可以说,技工荒的出现,反映了市场的正常需求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满足,还产生了文凭挤压效应。在文凭链条上处于末端的技工,表面看需求缺口很大,但并不意味着能够给人足够的就业安定感。于是,一边是企业求技工若渴,一边却是职校依然被冷落。 明晰了这些因素,也就不难理解,面对技工荒,仅仅去指责择校偏见是徒劳的。首先还是要从制度上清除对职校生的歧视和因文凭带来的不公平感。再者,要从顶层设计上,提升教育体系的开放程度,认识到人才培养与经济需求相配合的重要性,为社会化办学、市场化办学扫清机制障碍,增加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朱昌俊) 再证职业教育之惑 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边缘化,社会对技校学生的排斥,使得一些技校成为低质、混时间、混文凭的代名词,老师缺乏相关资质,课程陈旧,难以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甚至一些技校缺乏基本的操作机械,徒有虚名;学生贪玩、不爱学习、不守纪律,混到毕业就算完事;而社会上动辄“大专以上”的招聘条件也使得技校生难以有学习的原动力,无可奈何才去入学,各种不利因素相互影响,导致技校教育每况愈下。 上万月薪难招技工是我国职业教育的欠账所致。倘若家长改变做技工低人一等的概念,对孩子的志愿和兴趣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帮助,倘若年轻人能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学习有着更早、更明确的目标,或有着更多的勇气和支持,而社会同时也给予更多的理解、尊重和机会,像德国那样,很多技术工人都是高学历,也颇受社会尊重,就不会出现一边高等教育人满为患,一边职业学校门庭冷落;一边高薪岗位待人乏人,一边又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近年来不断出现大学生回技校学技术回炉再造的新闻,而据中国青年报调查,逾7成大学生希望重新选择专业,可见在学习、就业路途中迷茫、困惑、痛苦挣扎,找不到职业方向的青年人还有很多。而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已然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两相叠加,学生和社会都付出了极大的试错成本。 去年珠海技工缺口近10万,今年呈现继续扩大的趋势,“上万月薪仍招不到技工”并非珠海一地,而是普遍现象,再次向社会发出人才预警:社会如何转变人才观念,为职业教育、技校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实现就业多元化;学校如何改变高高在上、僵化的行政化教育管理模式,使学生少走弯路;学生如何达到自身兴趣和工作知识、技能的最大融合,都希望能够唤起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层面的主动反思和行动。(斯涵涵) 对技术教育的“偏见”亟待消除 面对技工荒,企业是需要躬身自省的,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给技术工人开出的薪酬并不高,除此之外,福利、职业前景等因素也影响着求职者的选择。想要消除人们对于技术工人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企业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而置于当下的工业发展背景下,企业更需积极做出改变,重视技术工人。一方面,由于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不能再依靠廉价劳动力模式了,换言之,只能以更好的福利待遇来吸引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在工业升级转型的目标下,制造业必然朝着更加精细化的目标前进,并且消费市场已经不再迷恋“价廉”,而是更加看重“物美”,制造业品质的提升离不开大量高精尖技术工人的支持,“工匠精神”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技术工人的供需矛盾突出不见得都是坏事,至少它在提醒着企业和社会换一种眼光去看待技术工人和职业技术教育。当然,面对技术工人短缺的事实,不能总等着市场倒逼来解决问题,企业和教育决策者必须拿出更加务实的行动来主动欢迎技术工人,才能最终消除“偏见”。(长雒) (据西安晚报、山西日报、长沙晚报、南方网等) |
关键词:技术人才,断层,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