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教材纠错,仅靠施兵们的“找茬”是不够的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1-20 08:25:1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找茬”大学英语教材一事引发广泛关注。无意间发现一本大学英语教材的错误,使得他开始了历时两年对大学英语教材的“找茬”历程。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他撰写了一份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直谏教育部。

  跟教材“较真儿”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对教材错误就应该吹毛求疵

  对教材出错决不可小觑。这次北京林业大学教师施兵历时两年时间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找茬”,其精神难能可贵,也值得点赞。问题是,本该由教育主管部门严格履行的职责,现在却由一个大学老师来完成,如果此类问题还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类似问题还会再次发生。对于教材出错,作为主管部门、教材编写人员和出版单位,既要感到脸红又要三省吾身,彻查出错原因,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才是应有的态度。

  然而,从教育部高教司有关负责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简单的通知出版单位进行更正就算完事,并未对相关环节的责任人追究责任。一件很严肃的教材编写错误就这样轻飘飘的过去了。出了问题不打板子,并且以“出现了这些错误,只能说编教材的时候不够认真,而不能说明编者的水平差”来粉饰,明显是一种护犊子行为。

  教材编写出错不可怕,可怕是麻木不仁的态度。如果不查明原因,吸取教训,从源头上堵塞漏洞,类似问题还会再次发生。教材纠错,仅靠大学教师施兵们的良心发现是不够的,只有纠错机制发挥作用,才能步入良性轨道。(郭双年)

  不应止于“找茬”

  我们必须向施兵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勇敢的“揭丑”行为致敬。他用近两年的时间独立完成了近30页的《大学英语教材质量分析报告》,揪出教材错误的同时也揭露了高校教材编写中的突出问题。他用实际行动教导人们,不要迷信权威,要敢于质疑,要用科学的精神“小心求证”。值得欣慰的是,施兵老师的努力已经有了收效,他的报告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部也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将更正错误的决定。然而,笔者以为,“找茬”、“改错”只是“较真儿”大学教材“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教材出错的“小”错误,折射的是教材编写、审核、出版乃至学术风气浮躁的“大”问题。跟大学教材“较真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提高大学教材编写队伍的准入门槛,提高教材编写者自身的学术功底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审核和审查,并加强对编写者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并完善教材编写的问责追责制度,促使编写者切实履行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要改革现有的刚性的学术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而公平的学术绩效评价制度,以有效遏制目前学术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还学术一片净土。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大学教材出错,才能还大学教材以“清白”和权威。(费罗杰)

  应给教材“挑错”开辟一条奖励通道

  教材不是“圣书”难免会有错,但错得离谱却是不可原谅的。从2014年起,施兵一共查阅了100多本教材和资料,发现问题教材达30多本,他的结论是“问题非常严重”,这个结论也让我们很震惊。一般情况下,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是由出版社发起,成立编委会,编委会的成员都是大学老师。一些比较有水平的出版社,都会反复与这些编委会的老师沟通,讨论教材该如何编写。基本都是老师编出一稿,编辑修改校对一稿。除了编者外,还会有一个外语教育方面的权威专家作为主编,也就是主审人,对教材的整体质量进行把关。可以说,这么多环节,只要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做到尽心尽责,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错误。可事实上,教材错误却不少,一方面是因为编者自身的水平问题,这就需要提高教材编写者的门槛,不能谁都可以编写教材;另一方面教材的审定要尽责,对错漏百出的教材进行追责。

  教材不是一般的“书”,直接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产生影响,应该对教材的差错“零容忍”。因此,教材要把好“质量关”,不能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减少教材错误的角度出发,应该设立给教材“挑错”的“关卡”。在我们的生活中,像施兵那样富有责任心,敢于对教材“挑错”或“找茬”的“热心人”并不少,但却是处于“自发状态”。如果能够给教材“挑错”者开辟一个“奖励”通道,用奖励的方式激励更多的人给教材“挑错”,这会倒逼教材编写者、出版社、编审等人员更具责任心,从而不敢懈怠,也会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给教材“挑刺”的队伍之中,如此,会使教材的质量更上一层楼,从而不会“误人子弟”。(郭文斌)

  问题教材岂止于更正

  教材出错,危害很大。对教师来讲,是给教学活动挖了个“坑”,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会误人子弟;对学生来说,一两处错误也不显眼,但学来学去会有知识缺陷。事实上,教材出错并非个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些教材有纰漏、不准确,大大降低了其知识权威性和教育公信力。究其原因,教材粗制滥造与出版编写机制不无相关,有的急于市场化,有的随意“攒一攒”,有的到处抄一抄。编辑随意、把关不严,一来二去,一些教材难免在知识上失真了。

  不管是低级错误还是隐性误导,发现并改正也只是给教材“纠偏”的第一步。教育,首先离不开权威可靠的书本,如果连这一关都稀里糊涂,怎能让人学有所“值”、学有所“悟”。有关部门应该以此为契机,严格教材品质规范,加强教材编写、审定、出版、纠错、监督等一系列机制建设,守好教材可信可学的关键防线,坚决不让问题教材贻误孩子。

  (据人民日报、燕赵晚报、荆楚网、长江网等)

关键词:施兵,找茬,教材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