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高校任教成“花瓶”,该如何看待
导语:近年来,主持人、明星等名人跳槽去高校任教的现象已不鲜见,中国传媒大学更是成为李咏、崔永元等央视名嘴们离职后的首选。从主持人转换成教师,他们的新工作干得怎么样?多名中传学生反映,在学校见到两位老师的机会并不多,两人在校也未开设固定课程。北京青年报记者调查了解到,李咏所在的播音学院6个年级本学期均没有他开设的固定课程;崔永元只开有一门选修课。 名人高校任教岂能成“花瓶” 既然已跳槽从教,就该对得起公众信任,安心从教才是,这样也才符合他们“生命后半段重来一次”“换个角度去思考人生”的内心主张。谁曾想到,一些名人的跳槽不过是“虚晃一枪”,让不少人对名人课程时数少、责任心差的担心正变成事实。 教师不专心从教,会在教师中间产生不公。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言,学校如果以教师岗位引入那些名人,就该给他们一个发挥才能的机会,出台相应的教学规定,用和其他教师相同的标准去考核,不然容易造成不公。高校对“名人教师”与普通教师不能区别对待,否则会把教育管理搞得很势利。名人教师成高等教育的“花瓶”,还浪费纳税人的钱。而学校也摆脱不了“将编制当赠品,傍名人提升知名度”的嫌疑。(何勇海) 源于个别高校思想不端正 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主要矛盾在于一些高校的指导思想不够端正所致。其实,就名人而言,由于他们大多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有比较优秀的表现和卓越的成就,高校作为培养人教育人的机构,理所当然地可以作为人才加以引进,放到相应对口的岗位,发挥其作用。但一些高校之所以愿意选择接纳名人任教,最为看重的往往不是名人的专长成就,而是名人本身的外在效应和潜在效果。错误地认为,名人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宣传招牌,可以大大提高学校的知名度,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增加学校的竞争力。 正因为如此,一些高校不仅不给名人分配安排专门的教学任务,反而给予特殊的贵宾礼遇,以便更好地留住名人。正是因为高校对名人特殊照顾,一些名人由于没有用武之地,而不得不转移和分散心思精力,将重心放在与教学无关的其他事情之上。很显然,这种现象背离了将名人招至麾下的初衷和目的,其潜在的危害和后果是不容忽视的,既无益于促进高校的教学,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无益于发挥人才的作用。同时,高校厚此薄彼、特殊照顾的做法也会引起其他教职员工的不满,无形中在内部制造出新的不平等不公正,不利于学校人心力量的凝聚,给高校的建设发展带来的只能是阻碍和制约的副作用。 笔者认为,解决好这个华而不实、名不符实的花瓶摆设问题,确实让名人任教的作用发挥出来,效果显现出来,对高校来说应着力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要端正引进名人的目的和动机,将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一切为了教学、一切有利教学、一切服务教学之上,站在事关公平公正维护、事关学生成长成才、事关学校建设发展的高度,遵循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对名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给其安排相应岗位和具体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要针对名人一般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教学知识经验比较欠缺的实际,可采取强弱搭配、优势互补的方法,加强对名人教学能力的培训指导,为名人适应教学岗位、掌握教学方法、打开教学局面、赢得学生喜爱扫清阻力和障碍。(罗建华) 要让名人教师身份名副其实 教师一职不能异化为身份标识 名人转职教师本来可以成为好事,名人往往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在他们自己的行业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源,对本职工作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对实际业务的熟悉程度更是书斋里的专家学者所不能比拟的,他们本来可以将其转化为教学中的优势与课堂上的特点。而且,名人从教或许因其没有经过专业教学活动的训练,反而具有更多元与开放的形式,可以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现实与新奇的教学体验。但是,如果名人从教沦为花瓶,教师职业异化为身份标识,上述优势与特点就无从谈起了。 当然,名人从教不教学,资深教授不上课既有其现实原因,也有其制度成因,相比上课、教学活动,其他的事务或许更能带来丰厚的收益,更能实现职级的晋升。尤其对于名人而言,利用其知名度校外捞金相当容易。在这种情况下,占着教师的身份,干着其他的业务,何乐而不为。同时,校方之所以吸纳名人从教,往往也是看中了名人的知名度能提升学校的名气,至于他们上不上课,校方恐怕并不是很在意。 所以,让名人教师上课、资深教授回归课堂,让教师一职回归其本质,不仅要通过彰显教师职业伦理使上课成为一种荣耀与伦理需要,也要通过制度的调整与约束,使上课、教学有利可图,成为制度管理下的必然。如此,名人从教的积极意义方有可能彰显。(岳乾) 谨防教师身份名不副实 对学生而言,有名人来本校任教,这更是喜事一桩。平日里只能在电视荧幕上才能见到的名嘴主持人、演艺明星,如今在自己的专业课上就能一睹尊荣,相比买着一本又一本的名人传记,感悟其人生历程,吸取成功经验和教训,眼观其容,耳听其言,只怕来得更加震撼和直接。不仅如此,名人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名人效应的带动下,学生们上课求知欲大胜从前,这更是名人高校任教的重大意义,于校于学生,都是一举多得的益事。 但新闻报道却显示,高校并没能将名师资源充分利用,“没有固定课程”、“只有一门选修课”诸如此类的言论将高校名人任教的价值所在重新拎上台面,令人深思。事实上,无论是高校还是普通院校,甚至是一所基础小学教育,上课任教始终是老师的本职工作,名人变名师固然可喜,但连开设教授课程都做不到,又何谈与学生们探讨,进行深度交流呢?如此一来,学生们能从名师上学习和收获的知识经验只怕是寥寥无几了。 从这个意义层面上而言,名人教师恐怕还不如普通教师了。例如前段时间的“何炅北外教师争议”,多年未曾给学生上过课的何老师,虽停课起就不再被发放教师工资,但迫于舆论压力也不得不选择辞职,这也再次给我们拉响警钟:教师本职是教书育人,没有在课堂上给予学生相应的课程教授,教师身份就名不副实了。 高校招聘名人任教,不是把他们当成拓展学校知名度、糊弄学生的招牌,也不是虚有其表的花瓶摆设,而是要通过名人效应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更好成长。学校既然以教师岗位引入名人,就应该给按照平常教师的标准一视同仁,开设课程、严格考核。唯有真正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名人的教师身份才算是名副其实。(任静) (据长江网、新华日报、红网等) |
关键词:名人,高校任教,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