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读懂“没作业更焦虑”的吊诡心理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陈小雁 2015-11-10 09:01:2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全国各地中小学校从几年前就开始实行“严控中小学生作业量”的“减负令”,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家庭作业不得超过1小时。”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北京、天津等地不少家长抱怨,与以前的“留作业”相比,如今小学的“不留作业”,不仅没有减轻孩子的课业负担,反而让家长更加痛苦纠结。(11月9日《中国青年报》)

  本着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目的,教育部出台政策为学生松绑,而吊诡的是,政策善意并没有释放出来,学生及家长们反而更感焦虑。原来,明面的作业没有了,隐形的作业却让人透不过气。总的来看,隐形作业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隐藏在“学习目标”头衔下的作业。如“督促孩子背诵英语对话”“熟练掌握今天学的生字”等,每个目标都须费好大功夫,加上老师时不时抽查,这种压力不亚于作业;另一种是打着“自愿完成”的旗号布置各类习题,结果就是学生们唯恐落后,争着完成。

  这些改头换面的作业,家长们都耳熟能详。正是这些隐形作业,让学生及家长们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下课的孩子们依然笼罩在功课的阴影下,下班的大人们片刻都不能清闲。本以为作业是学生亚历山大的罪魁祸首,没想到没有作业却带来更大的焦虑。

  其实,这种吊诡局面不难理解。一方面,应试模式下,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指标单一,分数的分量依然很重。要拿到好分数,学生自然片刻都不能松懈;教师也要想方设法带出成绩,谁都不愿拖后腿;另一方面,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尤其是在大城市,浩浩荡荡的学生队伍争夺有限的优质学位,压在学生及家长身上的担子重量可想而知。

  所以,单靠一纸政令为学生减负,难免在现实中遭遇冰山。理想的教育图景是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就能轻松完成各类教育指标,回家后可以释放儿童天性,在与同伴玩乐或亲子互动中开发更多天分及潜力。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家长及孩子都被束缚在功课里,不仅孩子的天性被压抑,家长得不到放松,而且所谓的素质教育根本无的放矢。当其他国家探索如何培养儿童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财商能力时,我们却连功课外时间都没有。当国外儿童在绘画、舞蹈、音乐等艺术类型中熏陶时,我们的课外活动却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升学敲门砖。这种差距值得警惕。

  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改变这种焦灼的局面,至关重要。然而,“解放孩子”非朝夕之功。鞭挞多年的“唯分数论”恐怕难以迅速扭转。教育氛围的改变是个系统工程。大至教育资源的扩充、教育理念的更新、人才内涵的丰富,小至招生标准的优化、区域教育资源的均衡、家庭小环境的变化等,都能为“解放孩子”的大工程添砖加瓦。

  虽说“没有作业”并未带来太多改变,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人开始吐槽不合理的安排,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自觉与应试教育保持距离。点滴努力将逐步瓦解不合理的教育体制。解放孩子,值得期待。(陈小雁)

关键词:没作业,焦虑,减负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