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道德银行”能否扶起滑坡的道德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0-22 08:49:2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今年1月份,四川自贡沿滩新城龙湖远达社区,设立了社区“道德银行”。居民可以把在社区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量化成“道德币”存入个人账户,而后凭账户内的道德资产,可以拿来争先评优、兑换奖品和换取服务。目前,这家“道德银行”已经有接近1000人开户,长期活跃储户达数百人。

  自贡一社区开“道德银行” 存储“道德币”积分可换奖品

  据悉,截至目前,这家只存道德不存钱的“新式银行”已吸引近1000位居民开设账户。在“道德银行”开立账户的居民们,除去在社区做服务可计入道德积分外,他们在社区外的好人好事在经过核实后也能计入积分,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日常时间并不充裕的家庭则可以通过爱心捐款等形式计入积分。

  据社区工作人员介绍,“道德币”的多少将作为社区年终评选“星级文明户”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孩子们可以用“道德币”来兑换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绘画、书法等培训课程;普通居民则可以用“道德币”兑换由企业赞助、居民捐助的大米、卫生纸或食用油等生活用品。

  社区开办“道德银行”,你怎么看?

  是对道德认识的跑偏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的良好道德行为最大特点是做好事不分大小,最大优点是道德义举出于无私,最大的意义是对道德行为弘扬做到持之以恒。如果将道德行为量化成“道德币”,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道德价值进行货币化有价评估,很容易让居民形成“善小而不为”的错误认识习惯,形成做好事必然要有回报的错误思想初衷。所以“道德币”的货币化并非是推行居民道德行为的可行性举措,更不利于未成年人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

  提高居民道德素质,培养良好道德行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在笔者看来精神上的奖励应比“道德币”的实物化奖励更容易鼓励到人而深入人心。

  用“道德币”换取的生活用品用没了也就没了,但是例如奖状或锦旗这样的精神奖励,不仅是对良好道德行为的肯定,也对做好人好事的人及其家人起到很好的鼓励作用,更会成为良好道德家风弘扬和传递的无形精神动力。

  “道德银行”设立的初衷完全没有问题,但是道德行为的货币化会让一些人形成做好事就要有回报的道德功利心思想认识的错误偏移。所以即便“道德银行”对道德素质提升的初始效果明显,但从良好道德品质的传播、弘扬和继承上看,“道德币”货币化的做法并不可取。(张健)

  实现利他与利己良性互动

  在过往的叙事中,利己与利他通常被视为对立的两极。究其原因,一方面,我们对利他行为有着纯洁完美的道德眷念;另一方面,我们对利己主义有着“过犹不及”的矫枉过正,催生出极端利己主义的“恶果”。在这样的语境下,利己与利他就是一种“有你没我、你得我失”的零和博弈。

  道德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有可能陷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尴尬之中。而为了克服这种“搭便车困境”,“让好人好事不白干”的选择性激励就发挥了重要作用。“道德银行”与市场化的“积分兑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是单纯的商品交易,而是一种对爱心善举的回应与补偿,具有符号效应和示范作用。

  一个理想的社会,理应让好心人得到更多的尊重与支持。建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选择性激励制度,实现利己与利他的平衡,在服务他人中实现自我,在自我完善中造福社会,才是文明社会的应有图景。就此而言,面对“道德银行”,人们不妨摘掉“有色眼镜”,少一些傲慢与偏见,多一些认同与参与。(杨朝清)

  初衷虽好,但监管更应跟上

  在“扶不扶”已成难题的当今社会,让行善带些铜臭味也未尝不可。如今,因为“富豪乞丐”“讹人老人”“红十字会郭美美”等行善者受骗事件被曝光,人们对行善不仅失去了热情,还出现了抵触,甚至畏惧的心理。因此,这个社区实行的道德银行措施,在小范围内,改变了人们对行善的心理变化,让人愿意行善、喜欢行善。这不仅是物资奖励的作用,更是让一件件善事慢慢净化人们心灵的好法子。

  只是,如何才能更规范、更合理的实施奖励机制,该社区的管理人员还需要细心琢磨。以交通法规为例,本来定责是视行人在马路上为弱势群体,却被有心人利用赚钱,硬是把行人变成了强势群体。不仅与立法者的思想违背,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做出了挑衅。试想,如果有人为了奖品,为了能够在评选中拿名次,谎报善举、或者是和别人伪造善举,那道德银行岂不是成了又一个“交规”吗?

  此外,例如奖品采购、评选奖励等牵扯到资金使用的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应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内部腐化,并建立资金监管机制,接受社区居民的监督和举报,让道德银行真正地行走在阳光下。(黄燚)

  不要忽视“道德银行”的腐蚀效应

  或许有人会说,见义勇为不是也有奖励吗?这与见义勇为不同,首先见义勇为需要极高的机会成本。而且见义勇为有着随机性、不可预期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在发生见义勇为之前,是奔着目的而去的。可如果把日常善举物质化,则可能侵蚀善举之善;而且由于奖励有限,也很难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

  因此,不要忽视“道德银行”的腐蚀效应。或许物质奖励,会激励一部分人继续存好心做好事,但也有可能腐蚀伦理,造成道德感的下降。而且,很有可能“授人以柄”,让行善者面临非议。当然,由此体现的道德奖励值得肯定,我们也一直希望能建立全覆盖的荣誉体系。但奖励未必都要物质,很多时候精神奖励更有作用。特别是当物质奖励只有“意思”时,更应该把着力点放在精神奖励上。相对于物质奖励,设计完善的精神奖励体系,更为复杂而艰难,却值得我们去做。

  (据华西都市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红网等)

关键词:道德银行,道德币,奖品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