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失业率高,农村大学生的未来在何方?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5-10-22 08:50:1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媒体密集报道,在当前的中国社会中,贫困家庭学子不仅要承受经济的窘迫,而且在毕业就业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农村家庭毕业生成就业最困难群体 失业率达30.5%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3年应届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从毕业生的城乡来源角度分析,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失业率高达30.5%。

  农村贫困大学生是“贫二代”中颇引人关注的群体。高失业率意味着大学4年的书本知识并未给他们带来一份体面的工作,意味着他们无颜面对父老乡亲,意味着“贫二代”中本来最有希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的这一部分人,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对受调查的受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而言,很多情况下上大学需要以牺牲父辈的生活为代价,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压力颇大。尽管如此,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大学生还是通过继续求学加深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相关人士呼吁,需要更多的社会力量介入,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

  贫困学子为何难找工作?

  科举逻辑的破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延续在我们心中几百年的“取士之道”,具体来说就是“读书直接变现”的想法,成为了不止于农村大学生的整个学生群体的奋斗指南。一旦这个奋斗指南遭遇了现实挫折,“读书无用论”的说法又会甚嚣尘上。

  这左一极端把知识看成阶层流动的神圣天梯,右一极端又颇像破罐破摔的泼妇言辞,其纠缠的背后指向了当今社会发展中,科举逻辑已经面临着基本破产。

  能否全面的认识这一现实,并由此出发开展帮扶和救济,是改善农村“贫二代”大学生窘境的关键。

  解释“科举逻辑”的破产,要认识到两个基本的趋势,那就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大众知识的扁平化。前者不必多言,高等教育和精英人才这两个关键词之间,已经没有了直通性的桥梁,从高校的建设数量、招生人数、扩招行为等都可以看到这一点的转变。

  而对于大众整体而言,从专业学习到价值创造这些问题上,扁平化也在开始改变着知识维度中传统的金字塔攀登结构。具体来说,从工业文明带来的细化分工开始,到互联网拓宽了知识的烟海,把握一种统领意义上的全能知识已经变得不可能,大多数人能做到的只能是“居其一隅”。(王可心)

  城乡二元化体系下的资源分配不均

  此种城乡学生的就业差距,并不只与就业市场有关,而是在其接受教育的开始就已经决定了。城乡学生受到的教育质量有着天壤之别,农村孩子考进重点乃至是名牌大学已经越来越难,个人综合素质亦相对提升缓慢。多数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农村大学生,即便和其竞争的城市大学生没“拼爹”,他们亦难以成为后者的对手。

  换而言之,造成城乡学生就业情形差距的最大缘由,不在其他,而在城乡二元化体系下的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教育资源不均,导致了城市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几率更大;经济资源不均,导致城乡家庭的收入差距明显,对子女毕业后的就业期望亦各不相同;受外界影响程度不等,导致城市学生的视野相对开阔,对就业所做的工作,亦会相对提前。系列的因素叠加在一起,就难免制造出“穷二代就业率最低”的现实结果。此种结果看似是孤立的,却与整个社会体系有关。

  那么,如何来逆转此种“穷二代就业率最低”的事实?以制度监督让就业市场更公平,为农村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帮助,这些被重复提及的举措,不能再拖延了。但最重要的仍然是,努力实现城乡从二元到一元的转变。总而言之,有城乡之分才有城乡毕业生之分,有“一元社会”,才不会有更易失业的“穷二代”。(王聃)

  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设在改善阶层固化方面乏善可陈

  曾经的潘晓,和今天“只怕没机会”的贫困学子,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他们的梦想还未出发,在现实面前就已折戟,当“富(官)二代”与“贫二代”的划界渐成一种常态,只能表明某种倒置。而从社会公正角度而言,一种“作为公平的正义”,不仅应当机会平等,而且应使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获得最大利益。这也正是美洲开发银行在“经济和社会进步”报告中指出的,“贫穷和不公正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需要外来力量干预的问题,是因为这些现象并非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那些超出个人控制能力的因素作用的结果,或者是过去遗留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后遗症。”

  当“教育改变命运”这条路也越走越难,贫困学子的人生路越走越窄,只能表明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设在改善阶层固化方面乏善可陈。如果仅仅是就业难,或许并不是最为严峻的现实。真正严峻的,是如何才能真正改变越来越板结化的阶层壁垒,怎样建立更加具有活力的社会流通机制,从而让一代又一代不甘于贫困与现状的青年人找到信心的寄托,找到公平正义的“入场券”。(杨耕身)

  破解“贫二代”困境需多管齐下

  农村大学生的未来在何方?农村大学生的出路在哪里?如何让农村大学生的梦想不再夭折,让奋斗的贫二代找到继续前行的方向?

  首先,“打铁还需自身硬”。70%的农村大学生“贫二代”实现了就业的愿望,就是剩下的30%的农村大学生的榜样。同样的成长经历,同样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农村大学毕业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改变命运的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虽然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相比,农村大学生的“见识可能不够广,在重要场合可能怯场,在待人处事的时候可能生涩内向”,但是农村大学生也要意识到自己的优势,“我们吃过更多的苦,我们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在经历了4年大学熔炉的历练后,在面对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下,我们也能与城市大学毕业生‘一较高下’”。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农村大学毕业生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要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这样,在面对将来的竞争时才会更加从容,更加自信。

  其次,“知识改变命运,就业是根本保障”。背负着整个家庭甚至家族的期望,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并没有换来一份体面的工作,30%的高失业率就是他们痛苦挣扎的写照。温总理曾经说过,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不仅涉及到一个人的生计问题,还影响到一个人是否可以有尊严地活着,如果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还何谈理想?

  所以,塑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成为破解农村大学毕业生困境的关键。而这又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要设置更合理的专业,更多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找到奋斗的方向,提高他们的综合实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问出身,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此外,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大学生“贫二代”的上学和就业支持,给他们提供更多、更合理的助学贷款,给他们营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信心。

  最后,让我们共同关注、共同努力,多管齐下,破解农村大学毕业生“贫二代”就业难的困境,给他们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上官鹏)

  (据新京报、齐鲁晚报、红网等)

关键词:贫困学子,失业率,农村大学生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