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要把握成功导向,而非推卸责任
2015年5月29日某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对不起,大学不能教会你成功》的文章,看了心里很不是滋味。作为一名已经大学毕业二十多年的人,我没有想到大学的精神已经“落魄”到这步田地。 作者抛出了一个吓人的命题:“也许厘清教育与成功的关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迫切的主题之一。”但是通篇看下来,作者根本不是要“厘清”教育与成功的关系,他是要“撇清”教育与成功的关系,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人非生而知之,皆是学而知之。尤其是对于如幼苗般成长的学生,他们对未来充满渴望,充满梦想,但是突然间,那个一直用指挥棒领着你团团转的“高等教育”,突然把你扔在了社会的十字路口:对不起,你的未来和我们没有关系!要知道,菩提祖师虽然叮嘱孙悟空不要说出自己的师承,但至少他已教会孙悟空一身通天彻地的本领。现在的大学老师竟然觉得自己教授的东西是没有未来的,那只能说明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有给予,是对学生彻头彻尾的戏耍! 首先,作者对于大学价值的界定,显示出“数典忘祖”的意识。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大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位”、“能力与智识”方面,认为现在“学位的含金量实际上已经大大降低了”,大学只能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能力与智识”。我不知道作者执教于哪所大学,但至少我清楚地知道,所有大学的创办人决不会把这两点作为大学的价值所在。大学的开创者留下的校训,经常会让人浮想联翩: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被华中农业大学的校训所折服,即使这是一所在今人看来不算是什么名牌大学----“勤读力耕,立己达人”--这是100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实现兴学富国利农的宏愿而创办的学校,成为将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耕读传统与近代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紧密结合的一次重要探索。而令任何人都会肃然起敬的黄埔军校校训,更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没有哪个校训上写着“学位值钱,速来报名”!即使在西方的高等学府,其校训也都是体现了对人本价值和科学知识的景仰。麻省理工学院主楼大厅墙壁上镌刻着三个字“Mind and hand”(心手合一),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提出了“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教育界的前辈之所以能够创办令后人引以为豪的大学,是因为他们的胸怀与眼界超乎常人之上。他们是不断地用内在的价值而非外在光环引导学生,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含金量所在。如果仅仅按照作者的思维,那么,再漂亮的金字招牌也终将变得一文不值。 其次,作者对于教育与成功的关系的表述,渗透着“急功近利”的意识。“大学已经成为大众教育、通识教育、基础教育,而不再是精英教育,更不是通向成功的教育”。“知识并不一定有助于通向成功,将是这个社会必须接受的事实”。“任何一个社会,都只有少数人才能成功,以追求成功为目的的教育,其实是把大多数人都变成失败者的教育。”如果说开始作者还有一点思辨的味道,到这里已经开始胡说了--狭隘的“成功观”已经让他的认识跌落井底。作者眼中的成功长什么样呢?他自己提到了马云:“若是我能教你成为马云,我为何不自己去做马云?”我相信这是作者真实的想法。要成为马云这样的人才算成功!但他知道马云是怎么看待成功的呢--马云的座右铭是“永不放弃”,他说“短暂的激情是不值钱的,只有持久的激情才是赚钱的。”马云都不认为自己能够在短时间成功,而作者却在讨论短短的大学四年能否教出“成功”来!马云经常说“我坚定不移地相信,杭师大是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他认为正是在自己的母校,让他懂得永远用乐观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用自身的一点点改变参与和推进社会与世界的改变。当马云成功的时候,其实也是他的老师成功的时候,也是他的母校成功的时候。只不过这份成功要等待很多年。马云这样的人都等得起,为什么作者反而等不起,非要说大学教育给不了你成功?其实作者根本不明白:成功一定是教育出来的,只不过教育给予的是成功的理念,而不是传授“成功十八法”。任何人都可以成功,但通向成功的路是很长很长的。 最后,作者对教育承受压力的剖析,充满着“推卸责任”的意识。“今天的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了职业教育,它已经丧失了在计划经济时代,让受教育者成为‘城市居民’的巨大作用,也并不具备与传统科举制度相同的‘从政’意义。” “因为我们的许多家长和学生,并不是以普通人的心态看待大学教育。他们仍然保持着科举传统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心理惯性,要求大学成为通向成功的阶梯,甚至能够彻底改变命运。”把棍子直接打在家长和学生身上,把原因直接归咎于“科举传统”与“计划经济时代的心理惯性”。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兴办新学的本意就是要打破科举的传统,让更多的普通人有受教育的权利;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就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同向并轨的工作,这本是高校应当承担的重要社会职责。现在高校教育本末倒置,弱化了“传道育人”的根本职责,只成了“讲授知识”“传授技能”的道场,这才是高等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而作者作为一名大学老师,不把“传道”作为衡量大学根本使命的尺子,反而把眼光盯在“术”的层面,那就只能如作者所言,培养普通人了。 高校真是培养普通人的地方吗?这是对人类文明的嘲弄! 高等教育的本义是让所有的平凡人、普通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并把他们提升为不平凡、不普通的人,而不是培养普通人。要知道,即使再扩招,每年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不过700多万。相对于中国十三亿人的庞大数字,是微不足道。重要的不是人数多少,而是我们是否真正培养出了与高等教育相匹配的毕业生?他们可以从事任何行业,而且应当在任何行业里引领潮流!如果高校自己都认为“它面向的是普通人,培养的也多是普通人。”那么其他十三亿人算是什么?下里巴人还是下下人?如果亿万家庭含辛茹苦地把孩子养大,供养他们读书,国家每年在教育投入占GDP4%的资金也就是2万多亿元,目的就是培养出平凡人、普通人,甚至如作者所说的“高等教育是一份托底的保险,它让受教育者有一个潜在的保障,而非给人人一个美好未来。”那这样的教育还有何价值?2009年曾有一个统计数据,大概全世界有25800家以麻省理工大学的技术为主的公司。如果你把这些公司总的销售加起来的话,差不多相当于世界排第11位的GDP经济体。而斯坦福创造的经济价值,则相当于世界第10大GDP。重要的不是知道这些数据,而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看待大学的成功。 大学有大学的使命。当年蔡元培将抱定宗旨、砥砺道德、敬爱师友作为其执教的信念,才有了照耀后世的北大精神。同样,对于今天的大学来讲,重要的是坚守大学的本义,让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大学里学到做人的道理、求知的本领和奋斗的价值,从而为青年人把握成功的导向,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大学不可推卸的责任!(皮钧) |
关键词:教育,成功,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