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上能下”靠制度也要靠关怀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遵照执行。(7月28日新华社) “能上”不必多说,而“能下”又分为多种情况。实际上,到了规定年龄要下来,换届可能下来,发生严重经济、纪律问题要下来,不称职也应下来。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到龄的干部再到人大、政协干上若干年,政府和党内换届挪个位置,有些还是原地不动,发生一般纪律处分不但下不来,有些还提升了,下来的领导干部更是凤毛麟角。 推动“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是关键。只有建立一个领导干部“能下”机制,才能把整个干部队伍激活;领导干部只有“能下”了,才能腾出更多位置,把更优秀干部选拔到工作岗位,才能实现真正的能上;只有建立一个领导干部“能下”机制,在位的领导干部才能有危机感,才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才能切实做好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只有“能下”了,才能形成领导干部岗位竞争局面。因此,尽快建立一套干部“能下”机制是非常重要的,《规定》中明确了干部应“下”的方式,为干部能下划出了“硬杠杆”,无疑对推动“干部能下机制”注入一剂“强心剂”。 不少干部群众对“能上能下”都缺乏正确理解,认为“下”就是受到了组织处分,怀有“下必有过”、“上荣下辱”的陈旧观念,对“下”普遍存在心理障碍而难以接受,对于因健康原因、岗位不适等需“下”的干部要给予足够的关怀。当然也不能存在不犯错误不会“下”、无所作为“下”不了的心态,认为稳步提升是常态,带病提拔也不在少数,应清醒认识到“违法乱纪”要“下”,“慵懒散怠”要“下”。但是并不能说明所有“下”的干部都犯了错误,“不犯错误不下台”的思维定式给干部造成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在调整这类干部时必须要给予必要的关怀,要让“能下”的干部心服口服,不感到丢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名省部级干部的“断崖式降级”,为干部“能下”提供了最新案例。《规定》推行以后,更要让干部调整能上亦能下成为常态,尤其是要为“干部能下”趟出一条“血路”,敢于真刀真枪、动真碰硬、绝不含糊。能上的干部确实上去了,各方面的机制约束、竞争压力等使其只有好好工作、廉洁从政。这样,干部队伍这盘棋就下活了。 推行干部“能上能下”要靠制度,更要关怀。要激发“下”的干部再赶“上”来,通过交心谈心做好思想安抚工作,打消“下”的干部消沉意志和消极情绪,促使其“下”不失志、振奋精神,促使其激扬斗志、奋发向上;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干部强化对“下”的正确认识,树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官能民的权力观和荣辱观,正确对待组织“升降进退”的干部调整决定,让“下”的干部降职不降志,以“下”为动力自我加压、追求进步;三是要努力营造有利于领导干部能“下”的社会环境,面向广大党员、群众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树立起“下”的干部不等于失足干部的意识,而是干部职务的正常调整和变动。(高远) |
关键词: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