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制作不能为了3D而“3D”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指出,44.8%的受访者认可3D电影的效果,觉得很好、很震撼,但也有43.0%的受访者感觉很多3D电影名不副实,41.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3D电影并不值票价。(6月15日《中国青年报》) @朱四倍:学者黎宏河在评价3D电影时曾指出,“技术上,它们永远是吸纳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宣传推广上,它们永远是利用当前最主流的渠道和最主要的方式,如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内容上,它们的主题永远是全球性的,语汇则以该国特有的文化为主。它们在时刻启示我们,不要一味地输出传统文化,要有创新有选择地推介自己的文化产品;要选择最吸引人的传播方式去推广,选择主流的平台和渠道去展开;更不要盲目创新、盲目学习。”这给我们如何消除3D电影“外衣”提供了思路和借鉴。电影作为艺术,不仅需要高科技的物质外壳,更需要文学的内在核心,文学的核心包含着情节的艺术和语言的艺术,任何电影都只有把故事技巧地和巧妙地叙述,才能真正地吸引观众,才能使电影成为受到好评乃至流传的艺术。 用“3D”外衣圈钱,注定是双输。不能为了3D而“3D”,更不能“山寨化3D”。既要避免不思进取,也不能一哄而上,而是根据电影题材与内容来决定是否制作3D,是消除用“3D”外衣圈钱非议的前提所在。 |
关键词:3D电影,效果,票价 |
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