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自主招生不应完全“城市化”

来源: 华西都市报 作者: 朱昌俊 2015-06-16 09:09:5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6月14日,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自主招生和圆梦计划的面试测试。记者了解到,当天参加自主招生和圆梦计划面试的考生有800多人,面试中考生不能透露个人信息。面试题目五花八门,有家长质疑“考实验”、“逛博物馆”面试环节对农村考生不公。(6月15日《北京青年报》)

  自主招生遭遇对农村考生不公的质疑,其来有自。在推行之初,就曾引发质疑。毕竟,无论是招生名额的安排,还是推荐资格,面试环节等,对农村考生而言,这些都是相对的劣势。因此,教育部几乎连年强调自主招生应适当向农村地区中学或考生倾斜,并允许部分高校拿出一定比例的招生名额,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但近年来,自主招生承受的“不公”质疑,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改观。以今年多校自主招生考题为例,其透露出的城市视角不言而喻。如人大自主招生考“庆安枪案”、北大英语考郭美美,这些时下的新闻热点事件看似是家喻户晓,但对于一些处于底层农村家庭的孩子而言,他们在信息接触上的弱势之境,不容低估。而人大面试环节的“考实验”、“逛博物馆”,也与大多数农村考生的日常生活有着较大的距离。

  人大方面回应称:“实践环节的考评占学生总成绩的10%,录取时酌情考虑生源地的现实情况,不会影响总成绩”。到底会否影响总成绩,暂且未知,但当下的自主招生考试是从标准的“城市视角”来考察农村学生,却是事实。尽管教育部门要求各高校必须按比例对农村考生进行录取,虽也最终保证了结果公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种方式并没有改变评价标准。按照比例录取,对农村考生“降格以求”,显然也并非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

  因而,已历经数年发展的自主招生,在照顾农村考生权利方面,理应有更精确的应对之道。譬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并且充分考虑考生的成长环境和教育经历,辅以更具针对性,更契合考生实际的评价标准与考题来考察考生。如此既能够保证结果的公平,更能真正实现以最恰当的方式选拔出最优秀的考生。

  曾有专门针对自主招生的研究指出,从近年来自主招生改革实施情况来看,招考的各个方面及环节,均带有浓郁的城市文化情结。然而,正如复旦大学前校长杨玉良曾说,真正一流人才,如果从其成长规律来看,按城市和农村分类,农村孩子成才的几率高于城市学生——对于一些必须静下心,深入思考的领域,农村孩子的优势更加明显。换句话说,类似自主招生这样的招生考试制度,自身存在缺陷。而如何让农村孩子在更合理的考核之下,发挥优势脱颖而出,正是自主招生制度不能回避的补缺。

  自主招生作为高招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本身并无问题。要防止自主招生的公平初衷被扭曲,告别城乡教育发展之间的失衡格局依然是根本出路。但在这之前,自主招生理应以最大限度的诚意来弥合这种权利落差,而非放大。(朱昌俊)

关键词:自主招生,圆梦计划,面试测试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