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联名发论文的巧合与必然
近日,一篇名为《安德烈·高兹的非物质理论》的论文在网上被热议,该文第一作者是年仅18岁的高中女生,第二作者则是她的母亲吴宁,也是一名大学博导。有网友揣测吴宁帮助女儿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文章,是为了获得两所大学自主招生的优先考虑。(6月4日澎湃新闻) 面对质疑,论文的第二作者,也即高中生的母亲回应称,孩子出生于书香之家,有能力写这个文章。但很显然,无论真相如何,联系到整个事件中太多的“巧合”之处,此事不让人产生联想和质疑,或才是不正常的。 18岁的高中生,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写就一篇学术论文,这在同龄人中实属凤毛麟角。这意味着她必然受到更多的关注;恰巧的是,与其联名发表论文的不是别人,而是其母亲,且母亲的研究对象又与这篇论文属于同一领域。更巧合的是,发表论文又是该女生获得自主招生考核资格的两所高校设置的优先录取条件之一。还有的巧合是,该女生获得的其中一所自主招生考核资格的大学,就是其母亲任职的大学。在公平公正的角度,任何人对这样的巧合都有权利发出质疑。 如果说,对于一名真的具有学术能力的考生而言,这只是一起极端的巧合案例,那么,将观察的目光延伸至发表论文成为自主招生优先条件上来,这其中蕴含的某种必然性或更值得正视。此前即有媒体报道,今年多所大学将“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相关刊物上发表作品、论文”列为自主招生的条件之一。于是不出意外地,一些学生和家长开始想方设法发文章“闯关”——譬如寻求代笔,买版面发论文。 这样的一种招生优先条件的设置,从初衷上看并不难理解。但结合现实来看,恐怕更多只是理想大于现实。一来,高中生忙于高考,到底有多少人能够学有余力进行学术论文的创作,值得疑问。二来,如要考察这方面的能力,现场作文的方式,在真实性上已然更有保障。至少在目前阶段,公众对于自主招生的疑虑,首先即体现在程序的公平公正上。若不能最大限度解决这一问题,将发表论文列为优先条件,势必会激发更多的造假行为,也将连累自主招生的公信力。 这起充满重重巧合的自主招生事件,真相到底如何,显然不能听凭论文作者的一面之词,参与招生的大学都应该给出确切的说法。既让有真实学术能力的考生免于质疑,也不让可能存在的弄虚作假者蒙混过关。而其背后所反衬出的自主招生条件设置所可能存在的公平隐患,更应该被看到。(朱昌俊) |
关键词:母女联名,论文,自主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