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24孝”启示孝心常态化
“关手机,陪父母好好吃顿饭”“给妈妈做个面膜”“给爸妈打个电话”“教爸妈用微信”“带爸妈做体检”“出差给爸妈带个小礼物”“走慢一点,等等爸妈”……连日来,一组在各种场合提醒孝亲的图片在网上悄然流行,还被赋予“现代二十四孝”。(6月1日《人民日报》) 与传统24孝相比,现代24孝要生活化很多。这种生活化,容易引起两种解读:一是,现代人的孝道真的淡了很多,与父母吃一顿饭、陪父母走一走、甚至和父母聊聊天,都算是孝顺了,这岂不是降低了孝顺的标准?一是,能够做到这样已经不容易了,很多人对父母习惯了冷淡,这种冷淡可能不是一种冷漠,而是一种习惯性的忽略——觉得父母是最亲的人,所以忘记了表达和关心,因此能做到以上标准就很不容易了。 随着社会发展,孝顺的形式和内涵必然发生变化。新24孝的产生也有其时代背景。当社会“离心化”现象加剧,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时,当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孩子应付工作都有些勉强时,他们所能表现出来的孝顺,必然与之前的社会有所不同。这是必须看到的客观现实。而且,可以确定的是,现代社会养老也不能再依靠孩子,养老应该实现社会化,这是社会进步的趋势和表现。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孩子不能、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孝顺、赡养父母。 这就是新24孝出现的背景,也是这个标准不高的24孝为何能够打动人,引起共鸣的真正原因。这份共鸣背后,其实饱含着无奈与反思。人们可能想要像以前一样表达自己的孝顺,但是忙碌的生活、沉重的压力,让他们变得无能为力,或者刻意回避交流,防止家人的过多问候。又或者,他们已经慢慢接受了这种生活状态,总是期待以后有机会再好好孝顺父母,结果在长久的感情疏于表达的沉默中,变得更加冷淡和冷漠。而一旦,当他们意识到问题时,他们就会有所反思。 这就是新24孝的启示意义。它在告诉人们,孝其实是生活化、常态化的行为,尽孝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父母期待的并不多。事实是,孝顺从来不需要这么功利,孝顺可能只是一个陪伴动作,可能只是一次开口表达,可能只是一个关心眼神。与其总是在等待、总是在拖延,不如让孝顺成为一种生活化、常态化的行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更频繁、更自然地表达出来。这才是现代社会更真实的孝,更可行的孝。(李劭强) |
关键词:现代24孝,孝心,常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