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找准“中国制造2025”中的政府角色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2015-05-21 10:14:5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将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等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制造2025》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甫一亮相就引来社会热议,这份举世瞩目的十年规划,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从我国内外部环境来看,这一行动纲领的出台正当其时。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制造业迅速腾飞。制造业的发展无疑是“中国奇迹”最为重要的推动因素。但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中国制造业又面临着很多待解难题:产品低端、利润率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制造业狂飙突进也造成了一些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国制造的发展模式做出升级。而从外部环境来看,欧美消费市场持续低迷,东南亚等国凭借更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抢占了不少中国制造的市场份额。当然,中国一些高精尖的先进制造业也有不少成就,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就是一例;而在手机、家电等消费品领域,一些民营企业也开始摆脱了“山寨”色彩,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但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缺核少芯”的尴尬现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2013年,我国芯片进口额首次超过原油,成为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商品就是明显例证。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制造亟待革新,以国家政策作出方向引领,尤为必要。

  由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无疑代表着未来长时期的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过去几十年来我国从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的宝贵经验证明,国家战略必须通过企业主体的参与,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方才成为现实。正因为此,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升级过程,同时应该是一个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过程。政府部门尤其要避免采用以往那种粗暴的行政方式,直接干预市场活动。此举除了损害企业的自主地位而外,对产业发展也可能造成负效应。在这方面,曾经的光伏产业大跃进就是需要汲取的教训。

  眼下,还有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找准自身角色,过多地参与微观经济活动,不顾市场规律,拍脑袋拿出所谓的“税收优惠”,实际上不仅造成了一些产业泡沫,还给一些善于炒概念、骗补贴的皮包企业开了方便之门。集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政府,无疑是对其它市场主体的不公。而只有当政府和市场各行其道,像交响乐团中指挥家和乐手那样各司其职,指挥家不会抢过小提琴来亲自演奏,乐手也不会不看指挥“自由发挥”,才能演奏出完美的乐曲。

  要点燃经济发展的引擎,到底政府该做些什么、市场该做些什么?在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到独领风骚、再到当前走入新常态的这几十年中,关于这一问题的求索贯穿始终。很难说是经济学理论为我们找到了答案,或是在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自然而然地领悟了一些道理,即便关于这一命题的探索和争议还将继续下去,但我们已经明白一些基本原则:政府只需要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和健全的法治规则,让市场按照自身的规律和节奏生长,自然就能激发出经济活力;反之,“有形之手”若执意在微观层面为“无形之手”越俎代庖,反而可能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关键词:中国制造,经济,新常态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