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突围路在何方
飞速发展三十多年之后,中国制造业面临突围。在一代人的发展时间里,我们不仅几乎用光了原有的优势,还积累下大量的问题等待处理。国务院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以绘就蓝图的方式描述了目前到2049年我国制造业的突围方向、路径和目标。计划宏大而又富有细节感,如果执行过程如计划本身一样扎实,那么“中国制造”一定会以全新格调闪耀起来。 值此宏观经济周期的寒冬时节,以“四面楚歌”来形容本已困难重重的中国制造业并不过分。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兴衰与整体经济体温可以说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在全球需求都难成气候的当下,危机成为常态。 我国制造业早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出口的大量商品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低端商品。“Made in China”很多时候成了“低质量便宜货”的代名词。笔者在意大利曾亲眼见过店家以“非中国制造”为噱头来标榜自家品质的做法。而且,即便是这种定位,我国轻工业目前的生存境况也苦不堪言。纺织、制鞋、玩具、家具等轻工业自2008年之后就再难有漫天订单飞来。企业同时还要应付人民币与工人工资的双重升值,利润空间几乎丧失殆尽。 重工业方面,“两高一剩”成为挥之不去的印象标签。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化工业遍地开花,单位产能对应的能耗和环境成本都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为国家提供的不仅仅是根本用不完的基础材料,还有漫天的雾霾、沉积的坏账和大批难觅出路的低水平产业工人。在有限的高端制造业领域,我国缺乏相应水平的创新,使得飞机发动机、手机芯片、精密仪表等核心零部件需要依赖进口。我们的高铁制造技术在国际上依然是靠价格而非技术拿单,能走出去的高端产业局限于通讯设备、工程机械等寥寥几个领域。 后危机时代欧美国家纷纷拿出产业振兴计划。美国推出“再工业化”,德国高举“工业4.0”,日本要求“产业回流”。这些政策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以“智能化”为标签的“工业4.0”提法,这实质上是在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智能化生产方式提高到与蒸汽机、电力和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史上扮演的地位上来。以机器人、3D打印、云计算等新型生产手段为基础的第四代工业,将大幅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打击我国制造业一直依赖的价格优势。如果我们无法跟上并赶超,那么我国制造业将一直听着这四面楚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企业不仅无路可退,而且必须杀出重围。 在《中国制造2025》里,政府描述的突围路径是这样的:以创新为核心,在推进工业信息化的同时提升基础工业能力,打造质量品牌,推动绿色制造,并将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作为重点领域来突破,推动整体产业结构的深化调整。 作为一份全面的战略部署,这样的路径方向和着力点都是很明确的,同时也是极为宏大的。宏伟蓝图的实现需要点滴寸劲的不断接续,企业和政府都需要更细致的行为指引。 全球企业界在创新方面的标杆中,3M公司对我们有强烈的启示意义。这家百年老店的全名是“明尼苏达矿业与制造业公司”,听起来可谓“傻大粗黑”。但就是这家公司,在电子和日用品领域当中持续创新,在胶带、光盘、液晶等无数毫不“高精尖”的领域内获得突破。3M创新能力之强,甚至超过苹果。3M公司一直强调1/3的营业额必须来源于创新产品,各级主管得容忍下属钻研自己不甚同意的项目。我国产业升级的应有之义是企业大面积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3M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创新路径值得借鉴。 政府最大的挑战则在于如何践行“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这条自己划下的界限。我国制造业中以国企为主,如果以“市场主导”,那么过剩产能都应该立即出清,地方政府不应以就业、财税等名义干涉企业合并。然而这在目前看起来何其天方夜谭!国企和政府已经在过去多轮经济周期当中成为最大的利益集团,如今要求自己往后撤,恐怕仅有高层意志仍然不够。杰克·韦尔奇接手GE这家航空母舰级的庞大企业时,采取的手段是雷霆式的,大规模裁员并去除不赚钱的项目。3M公司也强调要及时清理没有前景的产品。我国比GE、3M要大无数倍,手段烈度需要考量,但去芜存菁的方向不应改变。从来没有听说过艰苦卓绝的创新是发生在政府保护之下的。 不管是企业还是政府,承担创新的主体都是人。企业家要有创新意识,工程师和产业工人要有创新能力,政府官员要有超乎权力之上的创新意愿。三类人都需要在自己的知识、格局和气量上有所突破。重点在企业,难点在政府。所以,从最微观的角度说,我国制造业的突围,有赖于从政府到企业每个人的自我突破。表现在外,应该呈现为企业的激情与政府的克制。相比之下,后者更为根本。(齐岳) |
关键词:中国制造,经济,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