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官员赴饭局,有“问”还要有“答”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吴龙贵 2015-05-12 17:13:1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饭局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重要的社交方式,朋友间联络感情,有时总免不了聚个餐。那么对官员来说,如何防止误陷“饭局门”,怎么样才算合情合规的参加饭局呢?日前,杭州纪委发出提醒,党员干部赴饭局必须做好“三问”。搞清楚了这“三问”,饭局就可以愉快地约起来了,就能吃得放心,玩得开心了。(5月11日《钱江晚报》)

  所谓饭局“三问”,就是一问“谁买单”,二问“和谁吃”,三问“在哪吃”。有此“三问”,基本上就可以把官员参加的饭局控制在私人领域内,倘若官员严格执行的话,也能够有效地避免官员和商人之间勾肩搭背,利用饭局为掩护,进行权钱交易等隐性腐败现象。

  公众对官员参加饭局,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暧昧想象,这是由官员身份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所决定的。官员掌握着一定的公权力,而饭局通常又都是在较为隐蔽的场所进行,游离于监管之外的权力,就很容易滋生乱用和滥用的空间。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必须承认,官员很多时候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有亲朋好友和私人生活,请客吃饭或者受邀赴饭局,是其应有的权利。那么如何保持官员手中的权力与他所享有的权利之间的平衡?如何保障他所参加的饭局不越界?以前浙江丽水出台的“全体公职人员不准参加20类饭局”的规定,以及现在杭州的“饭局三问”,都试图在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能够不折不扣地执行,那么固然是一件好事,但这只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状态,现实中很难精准把握其中的尺度。比如说“谁买单”的问题,很多时候请托人、利益关系人可能有的就是官员的亲朋好友。再比如现在的腐败形式都很隐蔽,饭局之中可能只是谈些家长里短,而只字不提请托之事,但一切尽在不言中,这个饭局又该如何定性?说到底,无论是丽水版的“不准参加的20类饭局”,还是杭州版的“饭局三问”,都只是一种自律,主动权掌握在官员的手中,效果好坏取决于官员本身。

  也因此,官员赴饭局,不仅要有“问”,还要有“答”,也即以刚性的外部制度约束,来倒逼官员在赴饭局时自觉自愿地保持高度警惕,以防范其钻空子。这个“答”,其实就是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像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包厢里的饭局同样置于严密的监管之中。比如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某次饭局,别人未必知道你吃了什么和什么人吃,但查一查行政开支明细,一定知道这次饭局是不是公款买单。再比如畅通的追查机制,让每一起违规请吃都能有据可查。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管住权力之手,让官员不敢乱用职责。如果官员办不成事,那么对于别人的请吃必须会仔细斟酌,三思而后行。

  200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戏称为改写了华盛顿的菜单“牙签法案”,据其要求,国会议员在接受企业代表、说客的邀请赴宴时,酒会上所有的食品都只能用牙签或者手指头拿着吃。看上去很搞笑,但威力甚大,不少官员就因为违反此规定而被下台。法律确实没有理由干预官员的私权利,譬如基本的人情往来,但却有必要将这种权利压缩到最小限度。(吴龙贵)

关键词:官员,饭局,权力,腐败

责任编辑:冯晓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