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合理的药价绝非“一放就灵”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鲁宁 2015-05-06 09:09:3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首轮“全面放开药价”以失败告终

  始于药品流通向社会资本(包括私人资本)全面开放的首轮药价改革以“失败”告终,各方自要求寻找原因。多数舆论将改革失败的责任归咎为“改革的不彻底”。于是,瞅着“流通环节吃肉而自己喝汤”的药厂,纷纷向国家施压开放药价。结果,未及真正弄清改革失败的成因,政府在匆忙间全面开放了药价,取消了药品生产计划。同时,政府又逐步限制和分批堵死了社会资本从事药品流通的通道,改由药厂与医疗机构直接进行药品供需交易。政府的本意是取消批发流通环节,寄望由此遏制药价的疯涨。然而,药厂生产计划一经取消,市场热销药必然供大于求,导致药厂为争抢市场份额开给医疗机构的“加价式回扣”出手“更狠”。药价非但未因取消政府定价改受供求关系调节而有所回落,反倒涨势更趋失控。

  与此同时,受“泛市场化”歪风影响所制定的“旧医改”,促使地方财政大力压缩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正常投入,逼迫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成为惟一的生存之道。

  药价改革硬着头皮再次上路

  眼瞅着药价彻底失控,舆论沸腾。无奈之下,政府从1996年起“悄悄”恢复对部分常用药的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定价。因为背不起“医药利益同盟”所炮制的“开倒车”骂名,在2000年前后,政府改“直接监管药价”为“间接监管药价”,于是才有国家发改委在此后十年间连续30余次强制药厂降低部分常用药药价。然而,此时的“医药利益同盟”早已固化,而失败的“旧医改”又迟迟不敢果断废止,导致旧矛盾未见缓解,“降价就消失”的常用药停产消失事件频频上演,患者怨言更甚,而国家发改委则落了个两头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焦虑纠结之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将药价改革纳入深化改革的攻坚任务之一,成为已启动五年的“新医改”成败的有机组成部分。于是,以全面开放药价并施以新的监管思路和手段,被标定为历史上“最彻底”的药价改革,硬着头皮再次上路。

  此轮改革切忌急于求成

  环顾世界,目前只有美国对药品实施完全市场定价。这与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商业医保体系大有关联。强大的美国商业医保体系所具有的针对药厂和医疗机构的药价谈判能力,眼下尚可大体确保各类商业医保的参保人以相对合理的药价用药,但用药矛盾仍始终处于随时可能爆发的临界点边缘。

  综上所及,完全的市场定价或完全的政府定价,对于合理确定药价是事物的两个极端,都被实践证明行不通。而如何实现二者恰当的动态平衡,最大程度地缓解药价贵,同时又能大体保障常用药的正常供给,堪称世界性难题。

  此轮“全面药价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日前公布的价改方案,将2700余种药品的价格生成和制约分成三类进行调控:对关乎民众切身利益最大的“目录药”(即可由医保报销大部分药价的常用药),试图通过制定医保支付标准来避免药价上涨失控;对国家专利药、独家生产药,则通过多方谈判机制确定价格;对具有公共用品性质的诸如防疫疫苗、避孕药具之类,则采取招标采购方式核定价格。至于全面开放药价与现有以省为单位的“目录药”政府采购如何衔接,方案的表述更为笼统含糊。

  通读方案后不难发现,目前的方案略为粗糙,表面看为各省操作预留了探索的弹性和“试错”的空间。本质上,则是方案制定者对改革将会伴生多少难以想象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心中无底……有鉴于此,万望此轮“全面药价改革”的操作切忌急于求成之冒进。为避免改革再次煮成一锅“夹生饭”,改革的推进者务必戒除“报功抢功”之心态。(鲁宁)

关键词:药价,全面放开,改革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