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路培国一游”考验旅游新政效力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堂吉伟德 2015-05-04 14:42: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五一”小长假的第二天,饱受诟病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再次引发网友声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前出师表》石刻,被一名游客恶意刻字“路培国一游”,并刻明时间,显示为2015年4月30日。此事在网上引起关注,散打艺术家李伯清也发微博谴责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并举报:这个叫“路培国”的,三年前曾在杨升庵的《临江仙》上题字,这次敢来武侯祠撒野,这是犯罪!(《华西都市报》5月3日)

  “路培国一游”接连出现,在不同地点不同文物载体上刻字,这种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其性质可谓严重。前不久,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意味着旅游行业的“黑名单”制度得到正式实施。无论刻在石刻上的字,是“路培国”本人的名字,还是假借于他人之名的恶搞,在实施旅游新政以约束旅客行为的大背景下,“路培国”的行为无疑于公然挑衅。自然,对如何发挥“黑名单”制度的作用,也提出了现实性挑战。

  将旅游不文明行为纳入诚信体系,难在破解“执法难”的瓶颈,既涉及到谁来收集信息,又涉及到如何收集信息。依照该办法第三条规定,县、地(市)、省级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区域内的“游客不文明行为”采集报送等工作。然而不文明行为如何收集,如何上报,谁来收集和谁来上报,却没有具体的指引。为此,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两项旅游业行业标准,赋予了导游、领队将举报游客不文明行为的权利,不过囿于各种因素,这种途径和渠道其实并不可靠,也无以做到应举报而尽举报。

  “路培国一游”的刻字行为之所以频繁发生,跟其行为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受到处理有直接关系。其行为没有风险,实施者自然就无所顾忌。发现、制止和处罚不文明行为,首先是要基于信息的反馈之上,如果离开了社会其他成员的参与,单纯依靠公共管理部门的力量,难免会陷入顾此失彼的困境中。“路培国一游”考验旅游新政效力,一方面要让“黑名单”真正发挥作用,而不能成为摆设。这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在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的基础上,做好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实现信息的共享与共用。比如对于路培国的真实性,可以先查询购票记录,再与公安人口登记网络进行核实,并调取各种视频进行核对,以尽快让始作俑者显露真容。

  另一方面,则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提倡人人都要扮演好信息反馈者、举报者的角色。相关部门不妨像食品安全举报一样,设立相应的举报奖励机制,提倡和鼓动社会参与,让“随手拍”成为公众监督的有效方式,并以此培育全民共治的良好环境。当每个人都能扮演“执法者”的角色之后,“执法难”的困局才会破解,“知法犯法”的行为才会少点。虽然“随手拍”的合法性广受质疑,然而通过一些地方交通和不文明整治的效果来看,依靠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并达到“共治”当为优先方向。

  在国外,不文明行为往往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德国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罚款明码标价且标准不低;在美国,乱扔杂物不仅是一种不文明行为,而且还是违法行为,严重者甚至要服刑;日本对乱倒垃圾者处罚非常严厉。最严厉的是处5年以下拘役、罚款1000万日元以下。相比较而言,我们对于不文明行为的处理,仅仅是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围绕道德的一切制度设计,都因为过于宽泛而很难发挥作用。从这一点来说,要解决“到此一游”等诸多不文明现象,提升公共管理能力与水平已迫在眉睫。(堂吉伟德)

关键词:旅游,文明,刻字,黑名单

责任编辑:冯晓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