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越清晰,规则意识越易养成
5月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刊发图文《这些地方风景虽好,开会可别去!》,提醒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一律不得到八达岭-十三陵等21个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5月3日《现代快报》) 到景区开会,这在一定阶段已成为一种惯例。虽然,对于到景区开会的必要性和目的,人们普遍心中肚明,但是因为见怪不怪,因为大家如此,因为故作不知,到景区开会还是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福利”——开会可能是必要的,但是到景区旅游和度假,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有时开会只是一个借口和噱头,真正的目的就是为了到景区去游玩。 所以,才会弄出很多开会、考察与景区根本没有关联的闹剧出来。公众时常不能理解,为何开某个主题的会,非要到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景区?在他们看来,这实在是一种牵强的遮掩。但是,对于那些习惯到景区开会者来说,这都不是问题。只要钱能批下来,只要到景区开会没有被曝光,到景区开会就会成为一种无需讨论的必要。反正,他们拥有话语权,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到景区开会就不是个事。 可问题是,到景区开会在浪费着公款。不排除,一些会议因为主题的相关必须到景区去开,但更多的情况是,景区旅游成为顺带的福利,甚至成为开会的主要目的。再加上,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他们看到在景区开会成为一种习惯时,自然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这就难免造成公权力的公信力下降——当一个部门和机构习惯了揩公款之油,任何时候都不忘记自肥时,即便这种选择只是一种无意识,公众也会失望。只是公众的这种反感并没有形成有效约束,已经存在的规则,也没有让那些习惯到景区开会者形成敬畏。一句话,规则意识还未养成。 这时,就需要厘清权力的边界,通过边界的厘清,培养对应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其实并不复杂也不抽象,规则意识的集中体现就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具体到是否能到景区开会问题上,虽然,无关会议不能到景区开早已被制度规定,但是这样的规定还不如“哪些景区一定不能去”来得更具体,更彻底。这种清晰的界定,防止了打擦边球的行为,这时任何多余的借口都会反映出顶风作案的嚣张;同时,这种清晰的界定,也可以避免公众情绪的强烈反弹,当一些景区已经成为舆论热词时,到这些景区开会的行为已经成为不能揉入眼中的沙子。当边界被厘清时,需要做的只能是遵守。对于被约束者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借口可以找,他们也不可能再抱着侥幸的心理去试探。这就是厘清边界的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说,边界意识是规则意识的表层。边界意识的形成,能够促进规则意识的形成。当边界模糊时,无论模糊的原因是客观的,还是主观故意的,都需要外界来再次厘清边界。直到,边界越来越清晰,成为一种自觉,内心的规则意识就可以逐渐形成。因此,明确21个景区不能开会就具有了针对意义:它在以明确的表态和清晰的界定,告诉人们这些景区是开会时不能前往的“禁区”。当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这21个景区就获得了相对安全,景区开会的行为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尽管,这不能杜绝所有的到景区开会的行为,但是随着边界越厘越清,禁区越扩越大,到景区开会的行为就会得到根本改善。 沿着这个思路,越来越多的边界需要厘清。比如,到景区开会必要性的边界在哪里?有了这个边界,人们就知道哪些会议是不能到景区开的。比如,到景区开会的行程该怎样安排,费用该如何报销?有了这个边界,人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以为有了开会的名义,所有的花销都有了着落。当然,还有不能前往开会景区范围扩大的问题。对于一些心急的网友来说,干脆所有景区都不允许前往开会,这样岂不是一了百了,彻底解决了到景区开会的附带问题?这个建议看起来心急,但基本思路还是对的。一个规范的社会,必须有清晰的边界意识;而有了边界意识,规则意识也就可以随之养成。这就是现代社会厘清边界的重要性所在。(李劭强) |
关键词:景区,开会,规则,边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