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说“扫墓”
●汪金友 上小学的时候,每到清明节,我们学校的学生,都要排着队,去给村东头的烈士扫墓。一开始,我以为扫墓就是要把坟头打扫干净,因此问老师:“我们怎么不带笤帚和扫帚?”后来才知道,给烈士扫墓的主要任务,就是献花圈、敬礼、默哀、缅怀先烈英雄事迹,然后再由老师和一些大的学生,给烈士的墓上添土。 但这个“扫”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墓”是先人居住的地方。每度春秋,都会杂草丛生。到清明祭祀的时候,帮他们打扫干净,也是后人的一份责任。 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起于春秋,兴于盛唐。传说扫墓的创始者,是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他因为漏封介子推,然后又放火烧山,把介子推及其老母烧死在绵山的一棵老柳树下。晋文公后悔不已,第二年春天率众臣登山祭奠,并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清明祭祖,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扫墓虽然多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动,但与时代的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下稳,百姓富,则扫墓者众。天下乱,百姓苦,则扫墓者寡。明代诗人高启在《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诗中写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很多的子孙,都在战乱中丧命了,乃至无人来扫墓,使他们的先人墓成为孤坟。还有孟姜女的《寻夫小曲》,唱得更为凄凉:“三月里来是清明,桃红柳绿百草青;别家坟上飘白纸,我家坟上冷清清。”孟姜女的丈夫,早已累死并被修在了长城里。他家的坟上,自然冷冷清清。 清明扫墓怎么扫?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有几个主要项目,却基本一致。 其一是清扫墓地。一年一度,坟墓上都会长出杂草。也有些墓地周围,散落着一些树枝、秸秆之类的垃圾,需要清除掉。还有些墓碑,也需要清洗。 其二是焚烧纸钱。这也是扫墓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从南到北,皆有此俗。当然,纸钱多种多样。有上书“天堂银行”、“冥国银行”、“地府阴曹银行”的冥钞,动辄一张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还有用金银箔叠成的元宝、锞子、钱串,用彩纸剪出的冥衣等。 其三是祭奉贡品。在先人的墓前,摆上菜肴、瓜果、花篮、花束等。有的还打开一瓶白酒,倒在坟前或墓碑上,让在天的先人,感受一下今天的幸福生活。 其四是磕头或者行礼。儿孙们一起跪在坟前,给已故的亲人磕三个头。或者站在坟前默哀,然后说出自己想对先人说的心里话。那些来扫墓农村妇女,则往往都要大哭几声,以表心中的哀思。 其五是添坟。扫墓的时候,要带一两把铁锹。完成祭祀仪式之后,再给坟上添加一些新土。有些地方,还要在坟头的顶端,“压纸”或“压青”,以表后继有人,生机勃勃。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有一些城里人,还把扫墓和春游结合在一起。完成祭扫之后,找个风景怡人的地方,或踏青采花,或折柳吹笛,或放起风筝,或打闹嬉戏,或围坐聚餐,兴尽方归。 按照我们唐山当地的习俗,亲人过世三年以后,方可立碑。给父母立碑的时候,我们兄弟特选了一块上好的青条石,并在石碑的后面,刻上了我们的怀念之词。每次扫墓,我都会重温这些悼词,牢记父母的辛劳和期冀。 |
关键词:清明,扫墓,低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