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代人扫墓”遇冷,是传统观念的回归吗?

来源: 西安日报 作者: 林日新 张渤宁 张连洲 桑胜高 2015-03-31 09:08:5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代人扫墓”如同请人送花 是情感需求的合理产物

  作为一种新兴社会现象,“代人扫墓祭祖”近几年以一种饱含争议的、未固化的状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争议的原因在于,社会发生变迁,很多风俗也会随之发生与过往“有所不同”的改变;当代社会是一个急剧变迁的转型社会,唯其急剧变迁,一些新兴社会现象可能以一种突兀甚至惊世骇俗的状态呈现,令人们难以遽然接受和适应。

  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背井离乡”式工作学习的语境下“代人扫墓祭祖”,有一个相当关键的受制条件:时间紧迫与空间遥远的“两难合一”。之所以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求“代扫墓”,往往不是“形式主义”,不是为“偷懒”,也不是“钱多了烧包”;而是心底真有一份难以绕过或省略的孝心或思念。在工作紧张、距离遥远的当代生活的严酷压力下,变通地寻求一种既能实现又能慰藉情感的扫墓方式,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因此,“代人扫墓祭祖”实属社会变迁之下一种极具现实性的情感需要及市场需要。从情感的角度,这种社会现象和“请人送花”其实并无本质区别——而后者,显然已经被社会接受。至少,在“求扫墓”一方,情感的诉求是真挚的;而且,通过“代扫墓”方的扫墓及“直播”行为,“求扫墓”者能够部分实现自己的情感表达,并且从中得到“之前不能获得”的精神慰藉。因此说,“代人扫墓祭祖”并非“伤风败俗”、一无是处。

  清明扫墓,本质上是一种哀思、怀念情感的表达;由于扫墓行为通常有固定的风俗习惯,且通常与孝祖、敬上等严肃、庄严的氛围情景相联系,扫墓的习俗打上了太多神秘、道德、宗族的色彩,仿佛只要发生一点改变,就是“子孙不肖、世风日下”了。事实上,关于扫墓,其实和所有的事物一样,同样需要与时俱进,比如以前扫墓大多是烧纸钱、放鞭炮,而现在,进献水果鲜花的表达方式早以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扫墓的变迁,大可不必动不动就上升到“道德甚至礼崩乐坏”的层面。

  “代人扫墓祭祖”只是情感需求的产物,无关道德的损坏。“代人扫墓祭祖”成为一种“市场经济行为”,是社会变迁与物质文明进步的共同产物:高科技的发展应用,让“代人扫墓祭祖”具备更大可能;同时“服务质量”更便于监督、更加直观。“代人扫墓祭祖”成为情感商品具备一定必然性,下一步是人们的观念适应和转变,以及管理者需适时介入管理和督促,以加强和保障“代扫”服务的“信誉保证、价廉物美”。(张渤宁)

关键词:代人扫墓,遇冷,清明节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