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的消失倒逼“中国创造”
春节前后,来自《华夏时报》的一篇报道,被很多人在自媒体上转贴、转发,乃至春节假期结束后上班第一天,新华社的新媒体又把它打捞上来,在自己的客户端上重新发布。 那篇题为“中国制造遭遇年关劫:企业接连倒闭寒流来袭”的报道称,年关将近,本应喜庆迎接春节的时候,却接连传来制造业大省工厂倒闭的消息:诺基亚将关闭北京和东莞工厂,东莞和苏州两地数家万人制造企业破产倒闭,温州的传统制造业每天都有企业在消亡……这集中爆发的制造业倒闭潮,与春节前后正是企业支付供货商货款及员工工资的高峰期不无关系。然而不能否认的是,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 诚然,过去20年间,中国制造的产品确曾以“Made In China”为标志独领风骚,走遍世界——而在这个冬天,它却招致阵阵寒流不断来袭。 制造业的衰败不容小觑。与之相伴而来的上下游产业链条断裂、国民经济发展指标缩水等等,这些恐怕还不一定是最大的问题,真正的危机很可能会投映到社会当中,形成结构性矛盾,譬如产生大面积失业等社会问题。东莞市奥思睿德世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欠债1.35亿元跑路,400名员工失业;东莞兆信通讯因资金链断裂倒闭,1000多名员工失业;联建科技辉煌时有员工2万多人,至倒闭前还有3000多名员工;万事达公司和联胜公司两家工厂倒闭时共拥有员工7000人……至于无数小型制造企业关厂倒闭、员工失业的情景,更是每天都在上演。 理论上说,仅仅依托低成本竞争的“中国制造”模式,难以抵御经济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冲击,不具有可持续性。而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资源总有耗尽或者说越来越少的时候,人口红利也不可能永远吃不完。资本的逐利属性决定了,它总是往低成本、高产出的地方流动——过去二三十年是流向中国,如今则开始流向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譬如越南、印度等国。 人口红利只可能越吃越少,因此李克强总理说,进一步发展要靠“改革红利”。窃以为,“改革红利”对于制造业而言,就是推进全方位的产业转型升级,鼓励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核心技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这个春节,据说中国游客都快把日本市面上的家电产品抢断货了,尤其是那个因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文章而引发兴趣的马桶盖。日本的电饭煲、吹风机、马桶盖、保温杯、陶瓷菜刀等商品,为什么那么抢手,盖因它们确实好使、耐用、方便、实惠,具备技术含量高和性价比高两个特点。而这些商品,不光系“日本制造”,更属于货真价实的“日本创造”。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并不比日本人差,但为什么他们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我们却长期以来只能做加工贸易赚点零头呢?这其中原因很多。譬如,我们的教育重知识的灌输而轻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社交成本相对较高、发明创造及其成果保护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都相对较差;我们的各级政府长期以来形成了重产值和GDP指标、轻难以即时兑现为政绩的科技投入这样的价值取向,令鼓励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被束之高阁。 唯有将这三个问题解决好了,“改革红利”才有可能取代“人口红利”,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才有可能成功,“中国制造”才有可能变身为“中国创造”。(朱达志) |
关键词:人口红利,中国制造,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