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应关注“余秀华”们的精神生活
家住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农民诗人余秀华在网络上火了。最近几天,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我爱你》、《在打谷场上赶鸡》等诗歌及随笔,在微博微信等地激起一波阅读和转发热潮。写了16年诗的余秀华,终于被大众所识。而她,从小便是一位脑瘫患者。(1月19日《长江商报》) 任何人都有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如果抛开命运这样一个略显宏大的命题,换句话也可以说,任何人都有改变自己生存状况的愿望。这一点,在个人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较好的人那里,可能表现得并不强烈,但在残疾人那里,尤其是当身体的残疾困住了健全的大脑时,更是如此。而就当下的社会现状来看,身在农村的残疾人其生存状况更加堪忧。 虽然农民残疾人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城市残疾人来说更差,但这里的“堪忧”指的并非完全是甚至并非主要是物质层面。因为,物质的贫乏毕竟可以由精神上的“安贫乐道”来减轻因此而感知到的痛苦,但精神上的痛苦却会在身体上的困顿与物质上的贫乏双重作用下而加剧。 如果抛开诗歌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余秀华的经历正是一个典型的农村残疾人的典型人生——由于身体残疾,她在原本最憧憬浪漫爱情的年纪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12岁的男人;因为残疾,而且即使残疾,她只能而且仍要承担起操持家务的任务,并且要进行某些生产性劳动如喂养兔子等。 余秀华无疑又是幸运的,这里的幸运也不仅仅是指她喜爱并擅长写诗,而是与其他草草嫁人的农村残疾女性相比,她读到了高二,辍学是因为自知无法考大学,而非家人反对;虽然与自己的丈夫“性格不合”,儿子的降生也“从来与爱情无缘”,但她仍然可以拥有电脑和网络,以此写作并与外界沟通联络;她还可以随意书写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对真正爱情的想象。看起来,她的丈夫、家人和乡邻都未给她压力或过度的压力。 不幸的是,更多的农村残疾人却没有作秀华的幸运。他们中有的人终生很少踏出家门,精神被身体的牢笼牢牢锁住;有的人从未获得上学读书的机会——很多时候这甚至是一种幸运,使他们少有审视自我、人生的念头,也就少了一些痛苦;如果是男人,大都终生与异性无缘;如果是女人,大都胡乱嫁人,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身体的痛苦之外,他们往往要面对巨大的精神痛苦。 余秀华在网络上的暴红有其偶然性,当然也与其一直以来的努力分不开。如今,一个更大的世界正向她敞开大门,虽然不知道这扇大门在多大程度上打开或会开多久,但至少她的境况尤其是精神生活境况有望得到改善。这是值得祝贺的。但更应关注的是与她一样来自农村的、残疾的、有着强烈精神追求的残疾人们,他们的生命也应该沐浴一下精神的阳光。 |
关键词:余秀华,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