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

谁逼走了“一心上好课”的老师?

来源: 红网 作者: 郑渝川 2014-12-25 10:21:29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四川大学教师周鼎12月23日凌晨乘醉在网上发布了“自白书”,引发较大轰动。在1300多字的“自白书”中,周鼎表示,一直以为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上好课,但如今教学似乎成了副业,专注于教学的他一没科研经费,二没职称,成了非主流。因而退出公选课教学,“不再自取其辱”。周鼎深受川大学生欢迎,他的课曾经差点挤爆选课系统。(12月24日《南方都市报》)

  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究竟应该首选教学,还是科研?国内许多高校通过其考核、聘用制度给出的回答是,要首先做好科研。即便校方倡导科研与教学并重,但前者可以一票否决决定教师的职称,甚至岗位去留,权重当然显著大于后者。

  清华大学1993年起推行的人事制度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不足以提高职称,就将无法获得续聘。《新京报》7月29日报道,今年4月,清华大学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在经过院系考核合格后,获得了“教学效果优异,深受学生欢迎。独特的英语写作教学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评语,仍被校方人事部门评定要求离职,后转为职员。据悉,清华大学前后有多位教师因为专注于教学,没有拿得出手的科研成绩而被迫离开教学岗位。

  相比之下,四川大学很可能要比清华大学厚道一些,校方没有直接逼周鼎离开教学岗位,事实上,校方还相当看重周鼎及他所上的课程。但这种看重,远远不及他的一些同事靠着一篇接着一篇的论文、一本接着一本的论著,所兼收的名利。

  科研人员中青年时期,年富力强,知识结构相对完整,敏于接受新观念和新知识,不受经典理论律令的束缚,更可能贡献出创新型学术成果,这是中外学界皆承认的事实。我国高校鼓励青年教师投身科研,科研成果所能占到的考核权重高于教学,政策出发点正在于此。

  但这样的政策设计,根本就是错的。现有政策,忽略了科研与教学存在的很大差异。投身教学,精研教学大纲、课本、参考资料,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一贯的保持较高教学水平,创造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但科研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时间投入就必然等量产出的过程,青年教师更容易、更可能贡献创新成果,不等于把青年教师的主要工作时间划定为科研,就一定能得出成果。事实也证明,现有畸重科研的考核、激励方式,让大批青年教师昏天暗地忙于申报课题、挖空心思拼接内容、想办法花钱再想办法报账,最后产出的绝大部分都是毫无价值的论文和论著。

  还需注意的是,正是因为无聊、无当、无意义的科研挤占了高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主要精力,使其不堪重负,从而也拉低了高校教学水平。糊弄式的科研,也造就了很多高校糊弄式的教学,教师也参照自己的科研模式来“兼顾”教学,学生由此成为最为无辜的“受害者”。因为高校培养质量不高,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即便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一些人也很难符合用人单位的专业要求。

  一些教师畸重所谓的科研,糊弄教学,偏偏“混”得好过于周鼎、方艳华这样一心一意搞教学,对学生负责的同行。高校这样的管理考核制度,若不叫做劣币驱逐良币,又能叫做什么呢?

  近半年前,清华大学的方艳华教师被转为职员,离开教学岗位;而今,四川大学的周鼎老师“不再自取其辱”,选择自我放逐,退出公选课教学。他(她)们先前都是“非主流”,足以说明专注教学在高校完全是件稀罕事,这不能不令人让人感到震惊。即便是最看重学术创新的研究型高校,总还需要不断吸纳新鲜血液,被吸纳者总要经过高质量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才能加入到科研队伍的行列。如果一所高校、许多高校、所有高校,都没有了方艳华、周鼎这样专注教学、教学水平受到校方认可和学生欢迎的教师,学生全都在另外一些忙着运作课题项目的老师指导下完成学业,又怎能成为高校科研事业的接班者?(  文/郑渝川) 

关键词:教师,教学,自白书

责任编辑:蒋鑫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