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即兴发言

反垄断反避税构筑市场法治新常态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潘洪其 2014-11-27 09:25:56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微软(中国)涉嫌市场垄断遭中国工商部门反垄断调查尚未了结,近日又惹上了“不合理避税”的麻烦。据报道,微软(中国)同意向中国税务部门补缴税款8.4亿元人民币,此外根据目前的销售规模,未来每年将向中国税务部门增加纳税1亿余元人民币。

  也许考虑到微软(中国)在惹上麻烦后态度尚好,中国税务部门迄今未公开点微软(中国)的名,但新华社近日的一篇报道,还是间接披露了微软(中国)的麻烦。微软(中国)昨晚发表声明,称补缴税款并非因为有避税行为,“中国税务机关一直依据‘中美双边预约税收定价协议’,从微软公司获得税款分成”,“微软严格遵守业务所在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我们与中国税务机关密切合作,来确保我们完全符合法律”。声明虽未公开承认在中国出现了麻烦,但也没有明确否认存在麻烦。综合多个信源判断,微软(中国)存在“不合理避税”行为并非毫无因由。

  跨国公司利用跨国经营的便利,在全球范围内大行五花八门之非法避税术(美其名曰“合理避税”),是经济全球化所伴生的现象,也是令各国税务部门头痛的监管难题。北京税务部门披露,最近六年,微软(中国)在华业务合计亏损20亿元人民币,同期微软(中国)在北京所处行业平均税后净利润在12%以上,只有微软(中国)的平均利润为“-18%”。这一匪夷所思的悬殊,使微软(中国)成为中国税务部门反避税调查的重点对象。

  外资企业以各种手段非法避税并非始于微软(中国),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港澳台资企业,一度是非法避税乃至直接逃税的重灾区。新世纪以降,世界500强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因其经营额大,非法避税金额极为惊人。由于非法避税与合理避免在法律界定和监管上存在较多模糊地带,且即便如当下世界,也远未真正进入大数据时代,针对跨国公司在华分支机构经营现状的实时监管,缺乏过硬的技术手段,中国只能苦练内功,逐步扎紧监管篱笆。2005年,中国正式启动针对外资企业的非法避税调查,当年补征税收4.6亿元人民币,到2013年,补征税额已达469亿元人民币。但总体而言,中国反避税监管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全球跨国公司的母体主要分布于G20国家,以合理避免为名头的非法避税,高发于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国家。为使打击跨国非法避税获取更多国际支持,中国于去年8月加入国际《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俗称“国际反避税公约”),成为该公约第56个签约国。本月中旬在澳大利亚举行的G20峰会领导人声明一致确认,启动“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行动计划”(俗称“对抗跨国公司避税行为计划”),并在2015年前共同完成“国际反避税行动”第一阶段任务。中国反避税行动已“师出有名”,外人很难再叽叽歪歪唱反调,早被中国税务部门锁定的微软(中国)率先中枪,可谓毫不意外。

  尽管反非法避税在中国已陆续进行了九年,但针对微软(中国)的反避税行动仍极具标杆意义。十八届四中全会吹响依法治国号角,依法治市乃依法治国的天然组成部分,而依法反非法避税,也是依法治市的题中之义。针对中国依法反非法避税,难免让舆论包括外媒产生误读,但可以相信,在反垄断的同时反非法避税,必将成为中国依法治市的新常态。(潘洪其)

关键词:微软,市场垄断,避税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